記者|林曉儀
說起桌上遊戲,大家馬上會想到的通常是「大富翁」、「UNO」,這些來自歐美的名牌。我從小接觸到國外有名的桌遊,但近一年才開始對桌遊產生興趣,平日有空都會到桌遊店玩桌遊,算是「半隻腳」踏進桌遊圈子。不過,對於本土的桌遊作品,我只略知皮毛,與桌遊圈的朋友閒聊時亦鮮有提起。今次採訪讓我深入了解本土桌遊,據親身觀察而得出的總結是:本土桌遊設計師不多,以本土為主題的桌遊更少。
或許是本土元素不能讓外國人產生共鳴,這類桌遊難以迎合海外桌遊玩家口味。我對於很少人創作本土主題的桌遊感到可惜,但又似乎有點理解桌遊設計師面向海外市場的難處。訪問時,一位受訪者提到,他曾經花一年時間,放下原本的工作專注設計桌遊並推出市場。一年後,只僅僅賺回投資的金額。在香港自資設計桌遊的確非常困難,一想到設計遊戲可能連生計都不保,確實會令很多人對成為本土桌遊設計師卻步。
不做全職可以試試做半職設計師,訪問時,設計師們均提到「在香港當獨立桌遊設計師實在難以生存。」是次訪問的三位設計師,桌遊設計只是他們的副業,他們另外有正職,或是自由工作者。受訪者又分享設計桌遊的辛酸,他們下班後,要花額外的時間設計遊戲,多年來可能儲下數十、數百個設計藍本,最後可能只有一、兩副桌遊能面世。他們認為,若果只看重收益,恐怕都不會在香港設計桌遊,可說是「吃力不討好」。我問桌遊設計師Percy,是甚麼驅使他繼續設計桌遊,他回答:「是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