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球場改建在即 回溯草皮上的每道足跡

香港大球場 大球場 足球
隨著啟德體育園即將落成,承載著不少集體回憶的香港大球場將於今年內改建,迎來一次改頭換面。(設計圖片)

夜幕低垂,位於銅鑼灣加路連山道的香港大球場在射燈照射下,比四周的大廈顯得更為光亮。美斯、比利等世界級球星曾在這片綠茵草皮上獻技,基督徒和慕道者也曾在大球場舉行的佈道會中坐滿四面看台。自1994年起落戶大球場、至今已成為國際盛事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近日也在大球場上「畢業」,南看台上的狂熱氣氛將成觀眾集體回憶。

隨著啟德體育園即將落成,政府計劃在今年內改建香港大球場,由本來容納四萬人的大型場地,在不縮小面積下降格成只有九千個座位的公眾運動場,繼續保留符合國際標準面積的球場供足球和欖球比賽使用,同時亦會加建田徑賽道等運動設施,在沒有大型賽事時開放予市民預約使用。這個承載著眾多香港高光時刻的地方,將迎來一次改頭換面。

記者|林君睿 林藹晴 編輯|江頌姸 攝影|江頌姸

香港大球場於1952年建成,前稱政府大球場,為當時香港最大的球場。當時只有28000個座位,主要用作舉行本地和國際足球賽事。直至1991年,政府為了將大球場提升至符合國際標準,並供舉辦大型文娛活動之用,開展了第一次的重建工程——移除田徑跑道、將座位數量增設至現時的四萬個。

1994年重開後,更名為香港大球場,自此成為本地大型活動的集中地,如:1956年亞洲盃足球賽、2009年的東亞運動會足球比賽決賽等。除了體育賽事之外,更不時會有演唱會、宗教佈道會和大匯演等在此舉行。

政府大球場
香港大球場建於1952年,在90年代曾歷經翻新重建,圖為1965年的政府大球場的面貌。(圖片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
馬勒當拿 精工足球隊 政府大球場 南華早報
圖為1982年阿根廷球王馬勒當拿(前排左)到訪香港,與本地精工足球隊進行友誼賽。(圖片來源:《南華早報》/ M Chan 攝)

國際球賽勝地 見證香港足球風光戰績

大球場主力用作體育賽事,外地足球勁旅訪港、賀歲盃、本地足球決賽等,都會安排在大球場舉行。細數大球場的精彩時刻,必要提起2009年港隊在此捧起東亞運動會足球比賽冠軍,歷史性在國際運動會足球項目中奪魁。已退役的前港足隊長陳偉豪在整個賽事的四場比賽都以正選上場,更在四強對北韓的比賽在大球場取得入球。「我頂入(入球)的時候,我聽到整個場雖然不是嘈爆,但歡呼聲很厲害,因為觀眾想不到我們先入球。」

陳偉豪形容現場氣氛之高漲給予球員莫大鼓勵,當時賽事進入白熱化,平手加時至兩小時仍未能分出勝負而需要踢12碼,最終以五比三擊敗日本奪冠,亦為港隊首次獲得國際賽事冠軍。他對當年頒獎禮的畫面念念不忘:「在頒獎台上右手邊是日本,左手邊是韓國。這是很難得的,因為基本上你沒太多機會能在這些對手身邊,卻站得比他們高。」整項賽事成為他職業生涯中最深刻的回憶之一。

東亞運動會 陳偉豪
東亞運動會 陳偉豪
東亞運動會 陳偉豪
東亞運動會 陳偉豪
圖為2009年東亞運動會足球比賽香港代表隊,陳偉豪(上排右一)與隊員合照。(受訪者提供)
圖為2009年東亞運動會足球比賽香港代表隊獲勝一刻,陳偉豪(左一)與隊員相擁慶祝。(受訪者提供)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歐洲頂級球隊利物浦、曼聯及皇家馬德里等都曾在大球場與香港球隊進行表演賽。不少球壇名宿當時隨隊來港,因而在大球場留下足跡。2003年西班牙球隊皇家馬德里訪港,有球迷為一睹球星風采,在大球場門外紮營五天排隊,只為搶到一張門票。而在該賽事中,曾獲世界足球先生的朗拿度、施丹、費高,名宿碧咸齊齊以正選姿態上陣,引起一時佳話。

當時代表港隊上陣的陳偉豪憶述,熱身時走出球場立即被全場四萬名球迷喝倒采,因為大家都以為從球員通道出來的是皇馬球員。

「當你預期碧咸走出來卻看到是我,一定有落差。但可以的,你會感覺到球迷真的很熱情,真的很嘈吵,很投入、很棒的。」

當時面對著皇馬球員的強大實力,港隊仍以超水準狀態射入兩球,對不少球迷來說是一場精彩又經典的大球場賽事。

即使大球場舉辦球會級賽事,亦能成為萬人焦點。2009年本地勁旅南華代表香港在大球場迎戰科威特競技,上演亞洲足協盃四強戲碼。當日大球場四萬個座位全場爆滿,同樣有份上陣的陳偉豪表示即使最終以一比零敗陣,但當日球賽氣氛極佳,南華的球衣為紅色,而陳偉豪形容「整個球場都是紅海」。

「這就是大球場才做到的。旺角場坐爆都只是八千人,但四萬人坐爆大球場,是很墟冚的。」陳偉豪認為本地球員都渴望踏足大球場作賽,是一個證明自己的舞台,在心目中的地位無可取代。

「總之你做球員要去到香港大球場踢球,才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球員。」

香港足球總會百週年紀念賽  阿根廷 香港大球場
圖為2014年香港隊於香港大球場對戰阿根廷國家隊,進行「香港足球總會百週年紀念賽」,當時陳偉豪(右一)作為香港足球代表隊隊長帶領隊員進場。(受訪者提供)

凝聚數十萬信徒 大球場成宗教盛會

2007年,葛福臨牧師在香港大球場舉辦佈道大會,屬香港歷史上最大型的宗教活動之一。香港葛福臨佈道大會四日共六場的佈道會,連同南華會球場、跑馬地遊樂場與馬會公眾席作轉播會場,合共錄得逾40萬人次到場。其父葛培理牧師亦曾於1956年、1975年及1990年於香港大球場舉辦佈道會,當中1975年和1990年分別有逾20萬和32萬名信徒和慕道者參與。

在2007年擔任大會義務總幹事的張福民牧師指,當年六場佈道會動員三個宗派,包括播道會、宣道會和浸信會一同合辦,吸引一大班基督徒參與。他憶述當時大會原定晚上七時半開始,四時開放進場,結果未到五時半連額外申請的三分一的草地都已坐滿了人。

佈道會空前成功 張福民:有賴神蹟

被問及當年佈道會規模盛大,參與人數遠超預期的25萬人,張福民將佈道會的空前成功歸功於上帝,因早在籌備大會時已經出現一次又一次的「神蹟」。他憶述2007年正值香港回歸十週年,政府因預留香港大球場優先舉辦慶祝活動,多次拒絕了教會的場地申請。當佈道會正準備延期之際,教會提議以兩對對聯「香港回歸祖國,世人回歸上帝」及「共慶回歸十週年,同為香港求平安」,將佈道會包裝成為回歸慶祝活動之一,旋即獲政府部門開綠燈,令佈道會得以成事。

佈道會中有環節邀請決志信主的參加者走到大球場草地領受祝福,張福民稱,以往在大球場舉行的佈道大會曾因衝落草地決志的人數太多,超出草地負荷,壓毀了一條地下電纜,「那次都賠了相當多錢給政府」。張福民在籌備2007年的佈道會時也擔心再次面臨破壞場地的風險,結果大會成功向政府申請在三分之一的草地上鋪設墊板,令更多信徒可以在決志環節到草地上領受祝福。當時佈道會的決志人數超過三萬人,破葛培理佈道團歷屆決志率。張福民補充每次大型報道會都會選擇借用大球場,是因為這裡可以聚合基督徒一起去事奉,不分宗派、大小教會都可以參與,是一個社會的見證和回憶。

葛福臨佈道會
2007年的葛福臨佈道會中,當信眾決志信主,會從看台上湧到草地接受祝福,場面壯觀。(圖片來源:基督教週報)

草地與人的連結 童軍的集體回憶

童軍大會操多年來都選址在香港大球場舉行,來自香港各區的童軍旅團聚集一起,進行步操檢閱儀式和頒獎典禮。25歲的阿潤由七歲起幾乎每年都會參加大會操,他表示每年大會操都會進行覆誓儀式,儀式由童軍代表在草地上帶領看台上所有童軍一同舉起右手三隻手指行半禮,輪流讀出童軍誓詞。而某幾年的大會操更有特定主題,例如2010年適逢香港童軍100週年紀念,所有童軍在觀眾席上一同舉起特別設計的紙扇,合併成一個「HKS100」的旗號,場面壯觀。

阿潤形容童軍對大球場有一種獨特的情意結,大球場與大會操經已是密不可分。例如童軍之間會以「落草地」形容在大球場的草地上步操領獎,接受最高支部獎章嘉許。能在大會操獲獎是一項重要的成就,阿潤也難忘自己兩次以個人和旅團成員身分踏足草地之上,感受獲頒獎章的光榮。他憶述當時於眾多目光下在大球場的草地上與兩位得獎隊員一同步操難免緊張,亦有擔心「甩轆」。但當刻的興奮和享受已蓋過緊張情緒。阿潤亦認為大球場的草地已成童軍大會操具代表性的象徵,

「前幾年大會操因疫情停辦,童軍之間會直接慨嘆說不能『落草地』,而不是沒有大會操。」

除了在草地上刻劃童軍的成就,大球場門口的一支旗杆也連繫起阿潤與其他童軍之間的情感。每次大會操都是不同分旅難得的相聚機會,所以大家都會說「旗杆見」來約定散場時在旗杆下拍照留念。這個傳統從阿潤七歲加入幼童軍起,直至現在成為童軍領袖仍然保持,令他對大球場的情感再添一些。

童軍大會操 香港大球場
阿潤自小二開始參加在香港大球場舉辦的童軍大會操。(受訪者提供)

大球場風光不再 球市低迷或成主因

對大球場感情深厚的,還有知名足球評述員鍾志光。鍾憶述上世紀七十年代正值香港足球大受歡迎的年代,未重建前的28000個座位經常爆滿。當時有球賽進行前,他會從灣仔天樂里出發,沿禮頓道一直走到大球場,幾乎整段路都人頭湧湧,需要花約20分鐘才能輾轉到埗,「雖然我那時年紀很小,但卻不怕迷路。因為一下車每個人都是去大球場。」

近年偶爾有外隊表演賽仍能令大球場人氣爆棚,今年初賀歲盃有七名前世界盃冠軍成員如:迪比亞路、托迪等組成「世界明星隊」,吸引超過二萬人入場。最近由球王美斯領軍的美職聯足球隊國際邁亞密與香港超級聯賽選手隊於大球場上演表演賽,更一票難求,最後亦因美斯缺陣而引來球迷失望。惟整體而言,鍾志光認為,現時球賽水平低下,足球熱潮不如往日,令球迷甚少到大球場觀賽,以去年底香港球隊傑志在大球場代表香港迎戰外隊,出戰亞洲聯賽冠軍盃賽事,連續三場的入場人數都是二、三千人左右。他補充,就美斯表演賽而言,是因為大量內地球迷專程來港看球,才能締造大球場人山人海的畫面,而他們對平日港隊的賽事不感興趣。

體育專員楊德強曾表示大球場使用率低是重建的主因,啟德體育園落成後,香港無需兩個可以容納二萬人以上的大型場地。大球場重建後座位會減少至九千個,亦會增設跑道開放予公眾使用,甚至容許學界田徑賽、學校陸運會等在此舉行。預計今年底動工。翻查資料,自去年4月至今,大球場只有十八日有活動舉行,當中十三日是足球比賽,三日是七欖賽事,其餘兩日分別是保良局慈善步行和童軍大會操。

鍾志光認為大球場被取代反映社會需求轉變,一場賽事只有三、四千名觀眾的大球場是「空蕩蕩」,因此不感可惜。

「現在你或許會覺得大球場是最高的聖地,但在可承載五萬人的球場(啟德體育園主場館)開了之後,若世界盃外圍賽、全運會、足球決賽都在那裏舉辦時,大球場地位的確慢慢會被取代。」

他形容這是時代的進步,因此無需感到唏噓。

鍾志光 足球評述
足球愛好者鍾志光從事體育評述工作超過四十年,他憶起90年代重建前大球場的東看台頂設有三個評述箱,當年的評述員和記者需要從觀眾席爬梯入內工作。因為位置不方便,聽聞有評述員會直接從評述箱走出看台便溺。(江頌姸 攝)
香港大球場 草地保養
自2013年英超球隊來港作賽,大球場草地因去水力不足而嚴重積水,令球員需在猶如泥沼地的草地比賽,大球場草地質素欠佳的話題引起媒體和公眾關注。記者參觀香港大球場,得悉現時球場草地每天都會進行保養程序,圖為「曬草」步驟。(江頌姸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