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成功」需獎項?

大學線 168期 採訪手記 「成功」需獎項?
設計圖片

記者|梁喻珊

在9月底要擬定稿題時,我最初並沒有訪問運動員的想法。當時杭州亞運進行得如火如荼,驟覺港隊今屆已創下不少歷史佳績。與編輯討論過後,我便決定趁著亞運的熱潮,透過自己可以撰寫《大學線》報道的機會,向大眾呈現本地運動員不為人知的故事。

香港運動員在本屆亞運實在有太多令人振奮的時刻,單車運動員梁嘉儒在賽後受訪時留下男兒淚的畫面,亦成為我邀請他訪問的主要原因。或許是以往看了很多運動員「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奮鬥故事,原以為能在梁嘉儒口中聽到他訴說艱辛與掙扎,但他也向我們展現了自己最日常、普通的一面。他說自己沒有天份,幼時花了4個月才學會踩單車,一開始也未能享受其中;即使後來愛上單車,成為全職運動員,但放假時也不會想繼續與單車相對;在比賽成績不如理想的時候,亦需要朋友安慰。我們經常看到運動員好像擁有鋼鐵般堅強的意志力,但這並非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又或許天份在運動界從來都不能當長期飯票,能站在頒獎台上的他們,亦只不過是用血汗淚裝備而成的普通人。

香港運動員從杭州亞運凱旋,政府為獲獎運動員表彰的儀式與活動一項接一項:在歡迎儀式上向他們頒發表揚狀;賽馬會又向得獎運動員頒發獎金;今年施政報告亦宣布為亞運奪獎的項目興建更多場館。但我不禁思考,究竟運動員的努力,甚至一項運動的價值,是否應該用獎項衡量?那些沒有足夠場地練習的項目、在練習同時要兼顧其他生活開支的運動員,難道不應該同樣得到更多支援嗎?梁嘉儒說,一個運動員奪獎背後,是與一些也許沒有甚麼獎項,但又不斷突破自身最佳成績的隊友互相扶持,才能造就一個人的成就。我也不禁反思,究竟傳媒在推動本地體育發展中扮演了甚麽角色?我們又可以如何幫助在背後默默耕耘的運動員,表達他們的困境?

梁嘉儒說自己也曾是「陪練」,而運動界也有很多默默無聞的運動員,他們在看不到盡頭的路上繼續為自己的運動項目貢獻汗水與辛勞。而在社會上,不被看見、甚至被懷疑價值何在的角色同樣不少,我相信在近年社會環境的轉變下,香港的新聞工作者亦是這樣的一群人。雖未知有多少讀者能看見《大學線》的文章,付出的汗水或許未必能被大眾賞識,但若每位記者報道的內容,可以呈現社會上未曾出現過的聲音,這樣便於願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