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以老護殘了此生?

大學線 168期 採訪手記 以老護殘了此生?
設計圖片(陸穎琳攝)

記者|勞潤淋

「我真的好大壓力啊!」李婆婆顫抖的哭聲猶在我耳邊迴蕩,大半輩子都在照顧兒子的她終在訪問途中忍不住落淚。第一次遇到88歲的婆婆在自己面前表現得如此脆弱和無助,一個年老的抑鬱症患者在向我們求救,希望我們把她的呼救聲傳出去,當下我不禁動容,但還是忍住情緒,繼續完成訪問。

我和很多人一樣,看到秀茂坪智障兄弟因母親住院而餓死的新聞,才開始關注年長智障人士和以老護殘的問題,在事發前,這些家庭隱匿在社區中,一直苦苦掙扎。

李婆婆也曾住院,幸好當時兒子在醫院遊走沒有出事,但他們卻是許多智障家庭的縮影。嚴重智障人士宿舍在2022-2023年度平均需要輪候超過14年,多麼嚇人的數字。值得留意的是,智障人士要在15歲以後才能申請宿舍,從寄宿的特殊學校或日校畢業後,便要回家輪候,期間家人和學生的生活習慣要互相磨合,可以想像,家庭衝突無可避免。在10月,鑽石山一位53歲的抑鬱母親因長年照顧21歲患自閉症和智障的雙胞胎兒子,壓力過大,刺傷兩兄弟後再自殘,這樣的悲歌絕非孤例。

一家人要照顧一個孩子已經很「頭痕」,正常的孩子會長大成人,可能反過來照顧作為父母的你,但智障人士的心智卻不會長大,14年或更久之後,可能還需要倚靠老人家。照顧者從一開始便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照顧到老。

當照顧者年紀漸大,身體也出現毛病,難以繼續肩負重擔,將智障人士送進宿舍似乎是唯一選擇。但照顧了一輩子,智障人士和照顧者豈能說斷就斷?李婆婆的抑鬱多源於照顧壓力,但兒子的陪伴又是她的精神支柱,接受宿位意味著分開,拒絕也是情理之中。但他們還能堅持多久? 婆婆更迫切需要的是喘息空間,日間暫托、上門打掃等是最直接減輕照顧壓力的方法。

政府目前尚未有全港智障人士的統計數字,而智障人士多被歸類為殘疾人士,缺乏針對性支援措施。而政府的支援例如關愛隊、照顧者熱線等亦流於被動,需要照顧者主動求助。若社署設立長期跟進的個案經理,定期跟進每個家庭似乎更貼心,但其中花費的金錢不言而喻。2023年施政報告提到,會加強照顧使用日間訓練服務且較年長的殘疾人士。但智障人士具體獲分配到的資源會有多少仍屬未知,年老的他們彷彿一輩子都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