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戰火在歐美蔓延 荷蘭街頭的怒吼與分歧

以哈戰爭 以巴衝突 巴勒斯坦 以色列 荷蘭 聲援遊行
(李雯懿攝)

「解放巴勒斯坦!」10月7日,哈馬斯在以色列土地率先開火,包括在一場露天音樂會殺害和擄走平民,燃起以哈戰火。當歐洲多國政府支持以色列時,部份國民卻打對台,遊行聲援巴勒斯坦。他們抗議以色列圍困加沙及長年打壓巴勒斯坦人,各國卻不作為;與此同時,隨著戰事升溫,有猶太群體擔憂反猶浪潮抬頭。以哈衝突的炮火,落入歐美大街小巷,在社會炸出裂痕。

筆者數月前來到荷蘭交流,目擊以哈開戰後荷蘭街頭的聲援遊行,記下示威者的心聲。

撰文、攝影|李雯懿

筆者是新聞與傳播學院四年級生,現正於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謨大學交流。

巴勒斯坦激進武裝組織「哈馬斯」突襲位於以色列南部,一場近3000人參與的音樂節,殺害及擄走多名平民。死亡人數至少260人,據報人質包括德、法、英、泰等外籍公民。

隨後,以軍反攻由哈馬斯控制的加沙走廊,該區被圍困,斷水、斷糧、斷電,空襲不斷。同時,哈馬斯持續炮轟以色列,並進入以國境內發動攻擊。戰火連天,平民死傷無數,截至開戰後第八天,雙方死亡人數累計已逾3000人。

戰事升溫,聲援以巴雙方的集會席捲歐美街頭,雖大多為和平集會,但在英、美、德國等,部分遊行釀成衝突,有人受傷,亦有示威者被捕。在筆者身處的荷蘭,聲援以色列的集會相對低調,挺巴遊行則在多個城市每日上演,場面不算劍拔弩張,卻也引發熱議——有意見斥他們慶祝恐襲、宣揚反猶太主義;同時,也有各國人民加入聲援。

荷蘭街頭巴人的怒吼

開戰第六天,在荷蘭海牙,筆者見證一場聲援巴勒斯坦遊行。

6、70名示威者聚集於海牙中央廣場,高舉巴勒斯坦國旗,拉起寫上「Boycott Israel(杯葛以色列)」的橫額。領頭的女生手持大聲公,聲嘶力竭地喊口號:「從河流到大海!(From the river to the sea,意謂巴勒斯坦將佔領以色列國境,由約旦河到地中海)」,群眾搖旗吶喊,回應「巴勒斯坦將被解放!(Palestine will be free)」女生高呼加沙傷亡人數,聲討以軍「種族滅絕」。接著,示威者遊行至國會前,拉起橫幅拍照,結束遊行。

以哈戰爭 荷蘭海牙 聲援巴勒斯坦遊行
在海牙中央廣場,一群親巴示威者高喊口號。(李雯懿攝)

遊行隊伍中,有巴勒斯坦人F(化名)。1948年首次以色列阿拉伯戰爭,F的祖父母倉皇逃至敍利亞,後來戰禍降臨敍利亞,他們不得不再度逃離,最終在荷蘭安頓。F沒有親人在加沙,但她掏出手機,展示在荷巴勒斯坦友人剛發的Instagram帖文——相片中,全屋手機只能靠地上的幾個行動電源續命。配文寫著:我在加沙的家人剛傳來這張照片。待電源耗盡,大概便是我們失聯之時。

執筆之際,F的朋友更新狀況,家人所住的街區遭到轟炸,整間屋淪為頹垣敗瓦,嫂子不幸離世。

加沙 遇難者 以哈戰爭 荷蘭海牙 聲援遊行
F友人Instagram帖文。配文指,當橙色電池耗盡,他大概便會與在加沙的家人失聯。(李雯懿攝)

遊行期間,有示威者激昂陳辭,說解放巴勒斯坦要「革命」、「反抗」,但現場不見哈馬斯旗蹤影。筆者疑惑,遊行是否如外界所說,旨在支持哈馬斯?F搖頭,說參與遊行只為巴勒斯坦。她認為,外界將聲援巴勒斯坦與哈馬斯掛鉤,但哈馬斯只是巴勒斯坦一部分。對她而言,訴求重點在於結束對巴勒斯坦土地的佔領、結束對加沙的圍攻。筆者走訪示威區,嘗試了解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累積的不滿,他們批評以色列建國時佔據巴勒斯坦領土;又多次轟炸加沙,如2008、2012、2014年三度出兵,共導致數千平民死亡,自2006年又封鎖加沙邊境,近半人口失業、每日斷電十多小時、飲用水不足等,淪為「露天監獄」;還剝削巴勒斯坦公民權益、人身自由等。

荷蘭政府大樓的以色列國旗

哈馬斯突擊音樂節後不久,英、美、意、德、法等國表明支持以色列,荷蘭也不例外。首相呂特(Mark Rutte)在社交平台X(前身為Twitter)譴責這場「恐襲」,稱「以色列完全有權自衛」,強調荷蘭支持以色列。國會所在的賓內霍夫(Binnenhof)廣場,以及阿姆斯特丹市政府一度於開戰後兩天(9日)升起以色列國旗,呂特於荷蘭安理會後表示:「有大約250人在音樂節上遭冷血屠殺,升起國旗是我們最起碼能做的。」但一天後,阿姆斯特丹市政府降下以色列國旗,改掛象徵和平的旗幟。

F批評,荷蘭政府迅速譴責哈馬斯,卻對加沙及巴勒斯坦人的苦難毫無作為。筆者問,但荷蘭大部分市政府不是都紛紛降半旗以哀悼雙方平民嗎?F毫不猶豫回答:「那只是象徵式罷了。他們從沒實際行動。」F身旁的同伴認為,原因之一是基督教脈絡深植歐洲,導致歐美袒護猶太社群。在二人眼中,歐洲政府甚至嘗試「滅聲」。F稱,在德國,她的巴勒斯坦朋友遭當局阻撓集會、舉旗,警察亦會帶走挺巴示威者。

在歐洲,聲援集會大致和平,但的確有遊行出現哈馬斯旗及仇恨言論,而在倫敦、德國等地,少數遊行一度爆發衝突,有人受傷。離開海牙後,手機傳來新聞推送:德國稱示威宣揚恐怖主義,嚴禁與哈馬斯相關的遊行;法國隨後亦以公共安全為由,禁止聲援巴勒斯坦遊行,並以催淚彈驅散示威者。

猶太人群體:反猶言論增 釀安全隱憂

另一邊廂,隨著戰事升溫,有歐洲猶太人擔憂仇恨滋生。「不止網上留言,猶太人群體中,也收到不少辱罵的電郵、語音訊息。」荷蘭鹿特丹市猶太人社團(Joodse Gemeente Rotterdam)主席Chris den Hoedt無奈地對筆者說。他觀察到,以哈開戰後歐洲湧現反猶太言論,向猶太人泄憤。而他強調,在荷猶太人不等於以色列,以色列也不全由猶太人構成,以巴之間的矛盾,不應由他們埋單。

對於聲援集會,Chris明白示威者目的各異:「若你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沒問題;抗議以色列,也沒問題。只要是和平示威,那都是民主權利的一部分。」但在他看來,突襲事件翌日,鹿特丹市的遊行是「在慶祝猶太人被殺」。網上片段可見,當日示威者高喊「解放巴勒斯坦」等口號,並稱突襲為對猶太復國主義的「自我防禦」。

他擔憂的是,仇恨被推至極端,威脅人身安全。他所屬的猶太會堂已嚴陣以待,裝上防爆玻璃、監視器、保安24小時駐守,警察亦已提升戒備。但他希望,市政府能行多一步。

在鹿特丹市政廳,基督教聯盟等三個政黨發起「譴責對猶太仇恨」動議(Condemn Support for Jew-hatred),盼正式譴責哈馬斯的突襲、上述的鹿特丹集會。決議時,卻有七個政黨離場,議廳空空如也,只剩動議者——還有投反對票的兩個政黨。Chris認為,部分政客為免捲入紛爭,拒絕表態,變相任由反猶情緒滋生,加劇社會撕裂。筆者想起,離場政黨亦有提出議案,敦促市政府與巴勒斯坦、猶太社群溝通。Chris卻說:「問題是,在預防反猶太主義上,作為民間組織,我們該負起全責嗎?抑或政府才該負起責任,主動教育、採取措施抑制仇恨?」

示威者:聲援平民不反猶

告別Chris後,筆者前往阿姆斯特丹,採訪另一場遊行。位於火車站附近的水壩廣場被擠得水泄不通,一面面巴勒斯坦旗隨風飄揚,約1.5萬名示威者搖旗吶喊。一名來自加沙的女士,在台上聲淚俱下地嘶吼,直斥以色列近數十年多次炮轟加沙,殺害平民——包括她的親友——歐美政府卻不譴責、制止,才引發極端反抗:「我在加沙的親友,與哈馬斯無關!加沙不是哈馬斯!哈馬斯是軍事組織,也是政治失敗的結果!」

不少示威者並非巴勒斯坦人。來自英國的Emilia稱,參與遊行絕非支持哈馬斯、反猶:「我為了平民而來!」在她看來,哈馬斯針對平民無疑殘酷,但這卻是以色列以往多次炮轟加沙的惡果。她亦認為,巴勒斯坦人、猶太人在歷史上均受壓迫,對她而言,支持巴勒斯坦、打擊反猶主義,並不衝突。而以哈開戰後,加沙再遭轟炸,英國政府迅速譴責哈馬斯為恐襲,卻從未強硬譴責以軍。

歐美政府 英國 示威者 以哈戰爭 荷蘭聲援遊行 阿姆斯特丹 巴勒斯坦人民 加沙 哈馬斯 以色列 猶太人
Emilia(右)手持標語,呼籲歐美政府強硬制止以軍圍攻加沙。(李雯懿攝)

荷蘭人N(化名)則認為,歐洲迅速支持以色列,可能出自二戰後對反猶太主義的敏感反應。她強調示威不代表反猶,惟她亦理解,部分口號被哈馬斯掛在嘴邊,令對巴勒斯坦人的聲援被視為宣揚恐怖主義。被人潮推走前,她無奈地說:「這件事很複雜。但我認為,這群人的聲音沉寂得太久、太多人付出生命,此時此刻,怎能要他們保持沉默呢?」

以哈戰爭 荷蘭聲援遊行 荷蘭人 阿姆斯特丹 巴勒斯坦人民 加沙 哈馬斯 猶太人
荷蘭人N強調示威不代表反猶。(李雯懿攝)

後記

執筆之時,內心不斷掙扎:溯本尋源,整場衝突橫跨近一世紀,牽涉眾多持份者,寥寥數千字,實在片面,會否令讀者對整場衝突蓋棺定論?事實上,不論巴勒斯坦人,抑或歐洲猶太人群體,他們的關注都實實在在——兩者從不對立,也都是受害者。新仇舊恨,糾纏疊加,剪不斷,理還亂,受訪者亦坦言,目前看不到衝突化解的可能性。悲觀主義的我,只能不住慨嘆:世界和平,是否只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