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在時代更迭中留下痕跡

大學線 168期採訪手記 在時代更迭中留下痕跡
設計圖片(圖中左邊相片為胡雪寧攝,右邊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胡雪寧

「當有人問我如果做新聞關心甚麼時,我說關心新聞中的人。」不少内地學生是因爲記者柴靜的這句話下定決心讀新聞系,我也不例外。

當被告知需要做科創新聞的時候,我感到如臨大敵。我實在不算是一個善於捕捉新聞點的記者,對科技創新領域更是一竅不通,因而準備題單的過程也是困難重重。提起科創熱點,基本都離不開人工智能、元宇宙、虛擬現實技術這些已經做過的題目,再冷門一些的新技術,我沒有信心將它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清晰呈現,這讓我一度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爲了盡量避免重複,我原本已經寫好另一個自己不感興趣的稿題。交稿單的前一天,我撫心自問:如果題目通過了,你願意潛心研究它嗎?你真的在乎這單新聞嗎?答案是否定的,我意識到一篇連記者本人都不願意用心做的文章是絕不可能打動人心的。在截止日期的最後三個小時,我還是決定做「AI繪畫侵權」,因爲相比起技術本身,我更關心那些在其中的人。

科技大潮面前人是渺小的,所以更需要一個窗口來發聲。對於記者而言,找受訪者或許是最艱難的第一步。在第一周我就很幸運地聯絡到幾位願意分享的畫家,這讓我的「功課進度」平緩而順利。在題目接近完成的一天,我收到了一份邀約郵件「姍姍來遲」的回覆,對方是一位公開抵制AI繪畫但因此遭遇了網絡暴力的繪手。她說,此前的經歷已經讓她身心俱疲,希望我諒解她選擇沉默的決定,但感謝我對這個議題的關心。那一天我恍然意識到,新聞才不是一份「功課」,而是一扇又一扇窗口,讓那些選擇沉默的人和被迫沉默的人的困境都能夠被聽到、被看見。所以即使被拒絕了,我也沒有一點懊惱。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的記者,不論是選題還是找受訪者都甚少被拒絕,可能正因為做着自己關心的題目,享受其中才不覺得任務繁重。一位受訪者問我爲何選擇做這個題目,我說因爲在看到畫家被侵權卻投訴無門的時候我感到憤怒。作爲一名普通學生,我無法理解為何法律保障不了這種情況,也無法改變現狀。但作爲記者,我至少能夠不被凶猛的潮流牽着走,至少可以成爲那個窗口,讓大眾也能聽到這些人的聲音。

我不知道自己未來是否真的會成爲一名職業記者,即使成爲記者又能否寫自己真正在乎的議題,所以我把每個題目都當作自己最後一篇報道,傾注所有情感和力量去做。我希望成爲窗口,傳遞出那些破牆而出的呐喊,希望在時代更迭中留下哪怕一點點痕跡,為沉默的人,也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