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牆外的世界 中國年輕人在Instagram圍爐

大學線 中國線 內地 INSTAGRAM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傳 UBEAT
(設計圖片)

中共二十大召開前夕,北京海淀區四通橋上罕見地出現抗議橫額,矛頭直指防疫政策。橫額圖片上傳到內地社交平台後一律被刪除,發布者甚至遭永久封號。激進的示威被禁止,溫和的討論如果逾越了模糊的紅線,也會在剎那間於內地網絡裏消失得無影無蹤。

隨著中國內地網絡審查越發嚴格,在這座互聯網孤島,有年輕人將陣線轉移到防火牆外的Instagram。這類賬號的管理人在牆外發布內地不被看到的內容,試圖激發人們思考。他們不求帶來即時改變,只願為中國正發生的事留下痕跡,在同溫層裏圍爐取暖。

記者|林漫晴 編輯|鄭智霖 攝影|鄭智霖

現居中國內地的九五後Harry來自廣東,是海歸回流。說話夾雜粵語、普通話和英語的他,在Instagram(IG)上開設了「大灣區便民網」和「春天的故事」兩個賬號。前者以時事內容和迷因圖(memes)為主,有約兩萬名追蹤者;後者則主要發布改革開放的歷史圖片,有五千多名追蹤者。

當兩邊的信差 引起共鳴

2020年3月剛開設「大灣區便民網」時,Harry主要從網絡搜集一些與時事相關的迷因圖,希望提高網民對議題的關注度。但他卻發現,當時的追蹤者只偏愛搞笑內容:「如果發布太多政治相關的內容,會有讀者取消追蹤。」

直到今年年初,情況出現改變。Harry解釋變化與中國抗疫政策有關:「我覺得疫情就像照妖鏡。」部分追蹤者在今年以前都認為中國防疫較其他國家優勝,因為並未有大規模死亡,且大部分城市運作如常。但2022年後,由於變種毒株傳染性增強,中國為堅持清零而頻繁採取封城措施,特別是4月的上海封城,令更多人質疑政策嚴苛、損害民生。

目前帳號中有許多疫情下的黑色幽默場景,比如上廁所也需要依據「省內」、「省外」分開如廁;城管要求吃飯的食客戴上口罩,並現場示範「吃飯時如何戴口罩」。也有深圳市民為「解封」而聚集示威的影片,Harry的配文則諷刺民警的應對措施:「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

除了以諷刺時弊令更多人關注中國時事外,Harry更自覺多了一份「為讀者帶來共鳴」的責任。2020年疫情初期,許多中國留學生對外碰上海外排華衝突,對內遭遇國人對留學生「回國投毒」的敵意,使得他們時常私訊Harry,細訴自己「裏外不是人」的處境。Harry形容自己是個信差(messenger),因為每次和讀者互動後,他都會把讀者的心聲轉發到限時動態,使更多人產生共鳴而不感孤單。

「有些人真的很需要地方訴說心聲。我把(追蹤者的心聲)帶到一個更大的平台去講,或許能夠讓他們感覺沒這麼孤獨。」

2020年6月,Harry開設另一個賬號「春天的故事」,上載他收集到的改革開放歷史圖片和影像,配以中英對照的文字講述背景。Harry看到香港的朋友追憶八九十年代輝煌的香港,也想去客觀呈現中國的故事:「我們也可以做一個專屬自己的敘述。」

帳號中既有鄧小平訪美參觀航天設施的錄影,也有美國議員佩洛西在天安門廣場示威的相片,但Harry更希望展現大歷史下的小人物。他印象最深的相片,是中國第一家麥當勞在深圳開張的舊照。Harry仍記得當時家人排隊三小時,只為買一個套餐回家。這些趣事都是現在難以想象的。

大學線 中國線 內地 INSTAGRAM 被問到春天的故事帖文內容為中英對照是否旨在接觸更多外國人Harry笑說只是因為當時的女朋友是看不懂中文的外國人加上Instagram上的翻譯功能不準確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傳 UBEAT
「春天的故事」主要發佈與改革開放有關的歷史圖片,例如中國深圳在改革開放後,迎來首間象徵西方資本主義的麥當勞快餐店。(受訪者提供)

如今身處內地的Harry,面對越發嚴苛的審查,直言一定會有所恐懼:「我不知道當局是否知道這個賬號存在,但現在思考這些也沒有用。」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年輕人,但生逢此時代,便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發生了甚麼。

「國內的情況肯定改變不了甚麼,但我希望能埋下一顆種子……至於這顆種子會成為甚麼樣,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它肯定會有影響。」

拍下北京的「自由」 在尋找中重思定義

29歲的蔣不出生於北京,2019年起因嚮往法國着重自由的風氣而負笈巴黎,過往一直創作諷刺時局的藝術作品。他在2021年開展了「在北京尋找自由」的藝術項目,邀請參與者在北京尋找並拍下街頭的「自由」,希望人們在尋找的過程中重思「自由」的意義。他目前主要在網站和IG發布投稿,後者有一千多人追蹤。他認為IG方便展示圖像,拍得精緻的圖片易被分享出去,較為適合這次項目。

大學線 中國線 內地 INSTAGRAM 蔣不希望通過「尋找自由」讓地理上真實的空間與網絡上的數字空間產生聯繫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傳 UBEAT
蔣不希望通過「尋找自由」讓地理上真實的空間與網絡上的數字空間產生聯繫。(比利時攝影師Aurélie Geurts攝)

對蔣不而言,「自由」一詞是多義的。如果出現在維權人士的標語中,它自然是一種禁忌。但同時,它在廣告中象徵了中產階級的隨心所欲,更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口號出現在大街小巷。每個人對自由的定義都不同,蔣不形容投稿的行為就像「每人為他們理解的自由投票」。

最初推行項目時,蔣不找的是親戚朋友:「我媽騎著自行車,找了四五個『自由』回來。」畢竟親友人數有限,也非人人感興趣,他便在內地社交平台「豆瓣」發帖,但發了四次,就因「含有激進時政或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等原因被刪了四次。

如何突破參與人數,一直是計劃的瓶頸。有天,蔣不發現交友程式Tinder可以將自己定位在巴黎以外的地方,和當地的人配對,他便把自己定位於北京,藉此認識更多北京人。可惜要和每個配對到的人深入交流,時間成本過高,最終只能放棄這個方式。

大學線 中國線 內地 INSTAGRAM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傳 UBEAT 蔣曾以社交應用程式Tinder說服其他用戶參與「在北京尋找自由」,不過他認為大部分用戶的主要目的在於社交,並非為了尋找自由,故因為溝通成本過高而棄用
蔣曾以社交應用程式Tinder說服其他用戶參與「在北京尋找自由」,不過他認為大部分用戶的主要目的在於社交,並非為了尋找自由,故因為溝通成本過高而棄用。(受訪者提供)

項目至今收集了大約500張圖片,其中最多的類型是翻攝含有「自由」二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的是沒辦法,別說北京,全中國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Instagram作為以圖像和視覺為中心的平台,標語、口號類型的投稿比較受讀者歡迎 大學線 中國線 內地 INSTAGRAM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傳 UBEAT
Instagram作為以圖像和視覺為中心的平台,標語、口號類型的投稿比較受讀者歡迎。(受訪者提供)

不過也有讓他印象深刻的「佳作」——在石磚地上由水漬形成的「自由」。他坦言這幅圖片超出他的想象,讓他重新認識何為自由:

「當你的思想是自由的時候,甚麼都可以是自由的。」

大學線 中國線 內地 INSTAGRAM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傳 UBEAT 由地上水漬形成的自由是蔣不印象最深刻的投稿
由地上水漬形成的自由,是蔣不印象最深刻的投稿。(受訪者提供)

蔣不將計劃地點選在北京,除了因為他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更出於自身經歷:「我在北京生活的經驗,簡直是非常不自由的。」他在高中時,曾因網上討論2011年中國茉莉花革命被捕,2012年又因「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被捕後獲釋。他形容北京作為政治中心,充斥著各種限制:「哪怕是每天去做核酸,也是一種不自由。你看著那麼多的自由,再去重新思考甚麼是自由,好像有點反諷的意思。」

大學線 中國線 內地 INSTAGRAM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傳 UBEAT 由中國維權人士胡佳投稿圖片攝於2006年他被軟禁名為「BoBo自由城的小區胡佳指當年因為小區名字中包含自由二字而選擇在此置業
由中國維權人士胡佳投稿,圖片攝於2006年他被軟禁、名為「BoBo自由城」的小區。胡佳指當年因為小區名字中包含「自由」二字而選擇在此置業。(受訪者提供、胡佳攝)

保留微博痕跡 打破刻板印象

身處海外的小淚(化名)在2021年開設了帳號「小小淚滴」,現有七千多名追蹤者。賬號內容以微博截圖為主,微博由身處內地的網民發布,文字是與時事或中國公民社會相關的評論和感悟。

每當她留意到中國社會發生如貴州大巴失事、上海封城等大事,微博都會充滿即將被審查下架的帖文。她會在微博搜尋關鍵字,以「講得很好、大家都知道、但不敢講出來」作為截圖準則,再發布到IG。帳號裡的每一個截圖,小淚都會加上「#高牆內的自由靈魂」的標籤,希望妥善記錄這些在資訊牆內不復見的內容。除此之外,為保護發文者的安全,轉發時小淚會把發文者的用戶名隱藏,發布到IG後隨即在手機刪除圖片。

小淚發現,帳號追蹤人數的升幅與每件社會事件有關。但當追蹤者從80個增長到300個時,她就曾憂慮帳號太過吸引人注目,或會影響國內家人的人身安全。不過如今累積逾7000名追蹤者,她反而更覺得自己有一種責任感:

「這些事情發生過了,它在牆內的痕跡可能不會留下來。那我就在這個至少不會被隨便刪除的平台上,把這些痕跡留下。」

當初小淚開設帳號,原因之一是希望能打破繁體中文世界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中國很大,不應用小粉紅的面貌去代表中國人這個龐大的群體。」有追蹤者曾經私訊小淚,分享自己離鄉別井,獨自身處海外,承受別人因中國和小粉紅而來的不友善對待。故此,小淚盼能提供一個圍爐取暖的平台,透過這些截圖,不但能讓同溫層的中國網民聽見彼此的聲音,也令香港、台灣人知道中國內地還有這樣一群「自由靈魂」存在。

小淚希望用截圖去描述一個更加立體、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提供不一樣的聲音 大學線 中國線 內地 INSTAGRAM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傳 UBEAT
小淚希望用截圖去描述一個更加立體、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提供不一樣的聲音。(受訪者提供)

學者:因國內網絡收緊而生 圍爐意味更大

三位帳號管理人都是有海外留學或生活背景的九十後。訪問中,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自己成長的環境相對開放自由,有發聲、有討論的空間,翻牆亦非難事。而這些帳號的追蹤者多為內地網民,其次為海外華人和香港、台灣用戶。

專門研究數字媒體與政治傳播的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方可成認為,正因為牆內不再有發聲空間,他們才被迫在牆外創建一個曾經在微博上可以存在的同溫層。

方認為這個現象可以歸因於胡錦濤、溫家寶與習近平在治理思路上的分歧。他形容胡溫年代著重讓中國融入世界,對互聯網的監管較小;習近平時期則更強調國家安全,尤其在2014年成立的中央網信辦,意味著中國對於互聯網的管理更加集中且嚴格。

方可成指出IG具有「文青氣質」,更吸引年輕人使用,而且平台的隱私設定更有效保障帳號管理員 大學線 中國線 內地 INSTAGRAM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傳 UBEAT
方可成指出Instagram具有「文青氣質」,更吸引年輕人使用,而且平台的隱私設定更有效保障帳號管理員。(鄭智霖攝)

方可成指出,這類型賬號只能影響十四億人中的極少數,認為賬號的意義更多在於讓大家看見彼此,知道自己「原來不是一個怪物」:

「意義在於改變中國嗎?我不覺得。但至少讓有這些態度、想法的人,能夠不那麼孤獨。這是他們最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