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招數難測 專頁見招拆招

去年10月,Facebook在柬埔寨、斯里蘭卡、斯洛伐克等六個國家進行測試,「動態消息(News Feed)」版面只顯示朋友帖子和付費推廣的專頁內容,沒有付費的專頁帖文,只會出現在較為隱蔽的「動態探索(Explore Feed)」頁面。有斯洛伐克的記者指出,測試開始後,受影響專頁的帖文自然接觸率(Organic Reach)大跌三分之二。

雖然香港未受測試影響,facebook亦澄清暫無計劃全球推行,但此消息足以向專頁管理者響起警號:facebook派送帖子機制不斷改變,令部分專頁接觸人數下降。倚賴社交平台的媒體、網絡作家和倡導社會議題的組織,面對facebook策略轉變,唯有見招拆招,改變發文方式以增加接觸人數,甚至付費給facebook賣廣告。

記者│黃彥汶 編輯│梁頌恩 攝影│梁頌恩

香港01:盼能用app取代

《香港01》的覃純健認為,facebook向提供內容的專頁收費,形同剝削。(梁頌恩攝)

《香港01》營運不足兩年,facebook專頁已有超過40萬人讚好,旗下各個欄目亦有開設專頁。《香港01》的互聯網經營總監(內容)覃純健與他的同事,不斷分析網絡數據,繼而調整文章方向和網絡營運策略,密切監察facebook專頁數據變化。他留意到facebook的演算法不斷改變,專頁只能付費才能達至更高的接觸率:「你的專頁有十萬人讚好,每個帖文能接觸兩萬人,你以為當專頁讚好數有三倍增長,帖文的接觸人數也會有三倍增長,其實不是的,因為演算法已經改變了。」他認為facebook不斷調整演算法,變相像迫使專頁不斷付費推廣專頁或帖子,以追求預期中更高的接觸率。

覃純健批評facebook要傳媒付費是一種剝削,並比喻facebook為封建時代的大地主,平台是田地,傳媒是替大地主耕田的農民,不單要繳交田租,收成也要上繳地主,然後地主再轉賣獲利。他認為,傳媒提供內容吸引用戶使用facebook,為其廣告收益提供彈藥,理應facebook付費給傳媒才合理,但現在傳媒卻反要給錢facebook。因此覃純健認為,傳媒若想成功,內容雖然關鍵,但在現今數碼年代,「內容不是王,平台才是王」,傳媒自身的傳統平台變弱,相反facebook是強大的平台,有最多的讀者,令傳媒不得不依賴它。

《香港01》現在雖有付費推廣帖子,但效果不是特別好,所以並不常做。覃純健表示,即使facebook在香港推行上述政策,《香港01》也不會增加付費加強推廣帖子(boost post),只能「種好自己的田」,做高質素的內容,另外也要想辦法「開墾屬於自己的田地」,發展自己的平台。故此,《香港01》亦積極完善手機應用程式功能,最終希望使用手機應用程式閱讀新聞的用戶,能超過用facebook閱讀的用戶。

眾新聞:內容好看才付費

《眾新聞》的李月華覺得,營運社交平台難免遇到困難,但應以樂觀態度面對。(梁頌恩攝)

《眾新聞》2017年年初正式營運,暫時只在網站和facebook專頁兩個平台發佈新聞,希望在2018年年初能推出手機應用程式。總編輯李月華相信,facebook不是刻意逼傳媒專頁付費推廣,只是當專頁數目上升時,需有機制決定派送帖子的優次,所以就以付費與否來區分次序。

李月華稱不大擔心facebook的測試會在香港實行,因為變數實在太多。《眾》在過去曾付費推廣帖子,但並非盲目亂推。她指出,如果報道內容較好,能吸引讀者,議題又具時效性,才值得付費推廣。例如在十月底,政府向立法會提出一地兩檢的無約束力議案,《眾》看準時機推出有關一地兩檢的詳盡調查報道,並付費推廣相關facebook帖文,以接觸更多的讀者。

李月華重視帖文刊載的內容,認為如果內容沉悶乏味或可有可無,讀者看到帖文也不會點擊閱讀,即使付費也是徒然。就目前情況而言,她建議在不付費的情況下善用facebook平台,例如facebook主張影片先行(video first),更傾向派送含影片的帖子給用戶,因此《眾》的facebook專頁也嘗試加入影片和直播的元素,暫時頗具成效。

繼續閱讀:

網絡作家藍橘子:回到部落格的時代

「結束一桶專棄」: 最重要是找到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