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鬧市青磚牆 訴說古蹟評級漏洞

位於中環閣麟街的後巷末端,有幾道看來破落並毫不起眼的磚牆。民間保育團體在兩年前發現磚牆後,一直查找相關歷史文獻,發現磚牆原是香港19世紀初「背靠背」唐樓的青磚牆身,認為有極高歷史及社會價值,遂爭取保育磚牆。負責保護古蹟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卻認為磚牆歷史價值不高,古物諮詢委員會亦決定不予評級。最終市區重建局出手活化保育這幾幅位於其重建範圍的磚牆。

事件似是告一段落,香港的古蹟評級制度卻惹來質疑。保育團體指公眾難以參與評級;古諮會委員指其在古蹟保育上的角色被動。雖然磚牆是否值得評級仍有爭議,但有意見認為,整個評級過程顯示這掌握香港歷史建築命運的評級制度有漏洞。有專家建議要修補漏洞,須重新思考保育目的及成立文化局協調。

記者│林心怡 編輯│曾曉渝 攝影│曾曉渝

民間難參與評級討論

中西區關注組過往曾爭取保育荷李活道舊警察宿舍等古蹟, 2015年他們發現了閣麟街這幾道「背靠背」磚牆。關注組發言人羅雅寧去信古蹟辦要求跟進,但古蹟辦回覆草率,在古諮會會議亦只被列作「其他事項」討論,令她覺得兩個機構均輕視事件,於是關注組成員聯同數個專家自行研究。據他們考證,港府於1903年修訂《公共衛生及建築物條例》後,建築物均須設後巷,因此推斷閣麟街幾幢沒有後巷的背靠背唐樓應於1903年前建成。加上牆身以青磚砌成,是香港1880年代常用的建築物料,令羅雅寧及其團隊確信磚牆有逾百年歷史。

由中西區關注組製作、現掛在遺址圍欄外的唐樓遺址立體掃瞄圖。(曾曉渝攝)

去年12月,古蹟辦在古諮會會議上呈上一份1960年代法庭租務文件,文件指出當時建築師估計唐樓落成於1930年代,並非關注組所推算的1903年之前。關注組認為古蹟辦單憑租務文件推翻其他證據並不合理,卻不能在古諮會會議上匯報民間研究報告予委員參考,或當面質疑古蹟辦的研究。最終古諮會決定不予評級,羅雅寧認為如果能在會議上匯報,結果肯定會不一樣。

「社會價值及地區價值」是古蹟評審其中一項準則。羅雅寧批評,在評級過程中,民間欠缺正式渠道參與討論。古諮會去年8月曾經安排非正式會議,邀請關注組就保育閣麟街磚牆事宜匯報,可是當時只得約四分一委員及一名古蹟辦人員出席。

羅雅寧批評在評級過程中,民間欠缺正式渠道參與討論。 (曾曉渝攝)

區議會會議是關注組少數可以參與的官方討論平台,每次發言時間只有六分鐘。去年4月古諮會要求古蹟辦為磚牆重新展開研究,關注組在7月至12月期間,曾三度邀請古蹟辦到中西區區議會會議討論閣麟街磚牆事宜,不過古蹟辦其中兩次均拒絕出席,只回覆指古諮會已決定不評級。

古蹟辦回應記者查詢指,兩次拒絕出席是因為當時閣麟街項目正在重新研究,亦未完成公眾諮詢,但仍有就會議提供書面回覆,而且一年來已三次委派代表列席區議會會議,代表包括館長(歷史建築)伍志和及古蹟辦執行秘書蕭麗娟。

 

 

古諮會委員指角色被動

為了保護幾道磚牆,關注組把研究報告發送至各政府部門,包括特首及司長,以及負責評級的古諮會委員。前古諮會委員、建築師林中偉認為民間報告比古蹟辦的更深入,因報告有不少文件作為證據。雖然他認為雙方都仍需提出更多證據,但他反問為何進行研究的責任竟落在市民身上。他在12月再次決定評級的會議上,曾對古蹟辦提交的租務文件提出質疑,因該份並非考古研究文件。同為前古諮會委員的建築師何培斌亦期望古蹟辦報告能更深入。當時古諮會主席林筱魯只稱「法庭文件你都不信?」最後在沒作跟進下就決定不予評級。

林中偉曾在會議中質疑古蹟辦提交的文件,但當時不獲跟進。 (曾曉渝攝)

林中偉認為古諮會只是諮詢機構,角色甚為被動。來自政界、商界、歷史學界及考古學界等委員只屬義務性質,一年任期內只出席三至四次、每次約三小時的會議,惟討論事項和須評級的項目不少,委員對項目的了解或不夠透徹。而古諮會會議的議程是由古蹟辦訂定的,委員難以提出新議程。

古諮會為一項目評級前,會先聽古蹟辦匯報,但林中偉和何培斌均指,古蹟辦在開會前不會發放研究文件,只會於會議當日以簡報形式匯報及提供撮要。林中偉稱︰

都是他們決定讓你看甚麼才看甚麼。中間過程有多少他們不想讓你知道的,你不會知道。

繼續閱讀:

專家小組稱以國際標準評分

需思考保育目的 專家倡設文化局作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