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鬧市青磚牆 訴說古蹟評級漏洞

專家小組稱以國際標準評分

評級是古諮會的工作,也是保育的第一道門檻。22名古諮會成員當中,來自文化、歷史或建築專業的委員有七名,比例較政商界少。何培斌認為,若委員缺乏對古蹟的相關知識又未曾實地考察,有可能單方面接收古蹟辦匯報資訊後就決定評級。

古蹟辦轄下設有一個由五人組成的歷史建築評審小組(下稱專家小組),先為古蹟評分,後交由古蹟辦根據分數得出擬議評級,古諮會委員參考後再決定評級。何培斌指,古諮會委員有時不理解專家小組的意見,但專家小組成員從不出席古諮會會議。他認為應重新討論專家小組的組成方法,增加透明度。

有前任古諮會委員則表示從不知悉專家小組成員的身分,古蹟辦回覆記者查詢指專家小組成員包括:香港工程師學會會員羅國生、香港規劃師學會會員梁焯輝、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羅慶鴻、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國健及一名古蹟辦執行秘書。

蕭國健認為應思考評級制是否決定保留歷史建築的唯一準則。 (曾曉渝攝)

其中一位專家蕭國健指,古蹟評分的準則是參考外國就文物保育制訂的原則,及有關文物保護的國際文獻而訂立。蕭國健表示自己不會因大眾不理解專業標準而降低評分門檻,反而認為大眾應對標準有基本了解,才活用準則爭取保育。而他個人認為磚牆在各項標準中,例如完整性,都難以取得高分數。

有關注團體認為評估「社會價值及地區價值」時,應考慮民間聲音,蕭國健強調諮詢民眾是古諮會責任,自己只會考慮民間提出的文件真確性,他稱為磚牆評分前,早已參考所有文件。

需思考保育目的 專家倡設文化局作協調

蕭國健認為,現時以六項準則對古蹟作整體評分,即古蹟在六個範疇均需達一定標準,形成了綑綁式評分,他認為可考慮修改制度,但強調不能毫無準則。同時須考慮不符合國際標準是否就不值得保留。而民間團體與官方機構就保育問題有時難以達成共識,原因在於香港欠缺一個讓各方信服、具權力的部門協調,長遠而言應成立文化局,訂立文物保育保留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