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庇護者豬欄為家

編輯-李雪男 記者-賴嘉梨 黎綺婷 攝影-賴嘉梨

三十多年前,住在這裡的是豬;三十年後的今天,在同一個環境裡,住的卻是人。隨著香港養殖業息微,新界鄉村地區不少豬場、雞場及白鴿場都被改裝成鐵皮屋。由於租金低廉,因此吸引大批正在等候難民資格甄別的尋求庇護者入住。然而,元朗洪水橋田心新村及屯門藍地福亨村於去年十一月及今年一月相繼有「豬欄房」發生火災,揭露了這些居所的安全問題。

豬欄改建 成本萬八元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資料顯示,截止二零零九年一月香港有一千一百一十二名尋求庇護人士及一百零三名獲難民資格的留港人士。

由於香港並沒有簽署聯合國《1951年難民地位公約》(下稱《難民公約》),香港政府不會接收難民及處理難民身份的評定工作,故尋求庇護人士需向聯合國難民署申請難民資格。尋求庇護者獲確認為難民後將會獲安排離港,前往其他有簽署《難民公約》的地方。但難民甄別過程需時頗長,有尋求庇護者等待七年也沒有結果,而且批核為難民的成功率低。

基於人道理由,社會福利署透過志願機構,為在香港未能應付基本生活需要的尋求庇護者,提供有限度的援助。由於資助有限,在港的尋求庇護者一般只能租住北區、元朗及屯門等地區的房屋,近年更開始遷入「豬欄房」。

「豬欄房」由豬欄改建而成,記者走訪了元朗洪水橋的田心新村和屯門藍地的福亨村,發現這些豬欄房頗為簡陋,一般外牆由磚頭或木板搭建,天花則以木板和鐵皮為主,並只以膠紙黏合。一間豬欄房只住一人,面積約八十尺,四到五間房共用一套廚房和廁所。另外亦有些豬欄房配備獨立廚房和廁所,但廁所及廚房之間沒有間隔,煮食用具與馬桶共處一室,衛生情況欠佳。這些豬欄房月租約一千至一千二百元,包水電費。自小已居於田心新村的村民陳先生透露,二十年前開始有人將豬場、白鴿場改裝出租,初時租客以新移民為主,近一兩年則以南亞裔為主。

Mohamed回到火災現場,憶述當天的經過。

近兩年,豬欄房愈建愈多,並吸引大量尋求庇護者入住,幕後牽頭者原來是專責處理難民問題的國際社會服務社(簡稱ISS)。現時ISS每月會向尋求庇護者提供一千元租金津貼、食物和日用品等實物援助。除此之外,就只有實報實銷的交通津貼,作為往來食物換領處、ISS辦公室以及入境處之用。

由於租金津貼金額有限,市面上可租住的單位近年又愈來愈少,ISS便於數年前開始與新界一些養殖場的業主協商,租用改建而成的豬欄房供尋求庇護者居住。於田心新村出租房間予尋求庇護者的盧先生遷入現址約十年,他表示三年前在ISS提議下開始興建豬欄房出租給六名尋求庇護者。他透露興建一間房約需一萬八千元,以月租一千元計,需年半才回本,還未計水電費及裝置化糞池等費用。「別人都不肯租給他們,我本身是伊斯蘭教徒,所以只收一千元租包水電,有時他們沒錢還要給錢他們,所以幾乎是蝕給他們。」

同樣在田心新村出租寮屋給ISS的鄧先生便收每間房千六元租金,當中千二元由ISS支付,其餘則由尋求庇護者自行承擔。

尋求庇護者每月由ISS代為向業主支付租金,他們一般都甚少與業主接觸,也不知道單位前身為豬場。去年十月搬進福亨村豬欄房的斯里蘭卡裔尋求庇護者Mohamed Ibrahim Lathif表示,不知道自己租住的地方由豬場改建:「如果我知道這裡是由豬場改建而成,我一定不會租住,因為我是穆斯林,視豬為不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