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環球化 清貧生望門興嘆

編輯│戴晴曦 記者│梁頌恩 吳灝欣 攝影│梁頌恩 吳灝欣 余卓希

無論是企業、市場或地方經濟,面向國際早為大勢所趨。本港教育界亦受這股風潮影響,由2004年起,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積極鼓勵各大院校推動國際化,多間資助大學以「環球」、「全球」、「國際」為名的課程相繼推出。步向國際化,似乎已成大學教育發展的重要一環。
要實踐大學國際化,不僅海外交流、考察團等安排漸漸增多,有些更成為部分環球學科的強制修業條件,不計大學四年逾16萬的基本學費,某些學科的必要額外開支高達10多萬元。環球學科費用高昂,對經濟有壓力的學生而言,除非有獎學金支援,否則只能望門興嘆。

環球學科六年增十科 大學國際化勢不可擋
大學教育迎向國際成為近年資助大學的發展重點,教資會在2010年發布《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報告,批評院校在國際化的策略發展計劃不足,認為現時全球化急速擴展,地區競爭加劇,教育走向國際化對香港未來至為重要。教資會亦就此提出十個建議,當中包括教學人員國際化、招收國際生,及增加本地學生的海外學習機會。

根據「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 網頁,現時八所資助大學中,除了浸會大學和嶺南大學,其餘院校中「環球」、「全球」、「國際」為名的課程合共有15個。當中有10個課程於2010年或以後才開設,或獨立成科。開辦最多環球學科的院校是中文大學,共開辦六個相關課程,五個為2010年後才開設。
中大協理副校長兼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淑英表示,國際化是不能逃避的現象,學生就讀任何科目均脫離不了國際化的概念,故認為中大增加更多相關科目自然不過。

大學環球化科目一覽 (資料來源:課程官方網頁資料及電話查詢)
大學環球化科目一覽
(資料來源:課程官方網頁資料及電話查詢)

126 global photo 1

成績夠但錢不夠 與心儀學科無緣
中大三年級學生阿希(化名)的父親從事地盤工作,收入不穩,母親則在工廠任職包裝女工,雙親每月平均收入20,000多元。為減輕父母負擔,阿希平常不會向父母索取生活費,靠每月2,000多元的兼職薪金應付日常開支。為支付大學住宿費用,阿希放暑假時也要工作賺錢。由於工作地點位於科學園,鄰近餐廳收費昂貴,故平常也只以杯麵充當午餐。
2014年,阿希文憑試五科成績考獲30分。她本來最心儀中大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課程 (IBCE),成績亦符合該課程當年收生分數,如果順利完成面試,便能穩奪課程「入場券」。可是,當阿希知悉課程要求學生必須前往美國交流一年後,隨即打消入讀念頭。

IBCE課程要求學生在第三學年前往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商學院交流一年,並參加由當地學院安排的考察團。課程網頁列明學生需花費約15,600美元(折合港幣約12萬),以支付機票、宿費、生活費、交通費及考察團開支。此外,學生在第二及第三學年亦須分別參加一個內地迎新考察團,及前往一亞洲城市的考察團。以2016年為例,二年級學生需參加為期七天、開支為7780元(港幣,下同)的貴陽迎新團;亞洲考察團則需花費約5,000元;每年亦須參加費用約1,000元的環球商業論壇。總結大學四年生涯,學生需額外花費超過13萬,才能滿足課業要求。

由於父親的工作沒有糧單,申請政府學費資助時無法提交證明文件,故放棄申請。雖然沒有政府資助,但阿希憑優異成績,成為母親公司裡公開試成績最佳的員工子女,獲助學金資助四年大學學費。然而,阿希為大學選科作最後決定前,仍未知自己能否獲得助學金資助,為免給家人帶來沉重負擔,她最終選擇放棄選擇IBCE課程。

最終,阿希入讀同屬中大、但無強制交流計劃的環球經濟與金融跨學科主修課程,亦覺得課程內容適合自己。不過,與當初心儀的課程「有緣無分」,阿希始終感到可惜,因IBCE除了認受性較高,資源上亦能得到商學院較多支援。再者,自己並非力有不逮,而是因經濟壓力無法隨心所欲選科,令她感到遺憾:「如果我有錢就應該會少一些顧慮,不用想太多,可以喜歡甚麼就報讀甚麼。」

中大IBCE學生需額外花費超過13萬,才能滿足課業要求。(設計圖片)
中大IBCE學生需額外花費超過13萬,才能滿足課業要求。(設計圖片)

繼續閱讀:

強制海外交流增 學生開支有增無減

海外交流非去不可 鼓勵學生自覓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