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欠監管 暴升暴跌 騙局頻生

徐嘉洛每天花約12小時瀏覽加密貨幣資訊,甚至用多部電子設備同時觀察不同加密貨幣價格趨勢。(鄭希妍攝)

訪問時,20歲的徐嘉洛(化名)不時低頭查看加密貨幣交易平台,瞄一眼加密貨幣價格走勢,隱約露出失落的神情。訪問後,嘉洛幽幽地說:「唉,在專注做訪問的同時,我也輸掉幾千塊美金了。」今年年初,嘉洛「膽粗粗」用兩萬港元積蓄投資加密貨幣,經歷多番跌撞,他發現要在加密貨幣市場賺錢沒想像般容易。

近年香港出現炒賣加密貨幣熱潮,不少投資專家或達人估計比特幣價格於年底會再創新高。不過當投資者真正投身加密貨幣市場後,就體會到市場波動甚大,稍有不慎便會投資失利。香港對於加密貨幣交易暫未有強制發牌制度,任何人都可以買賣,更有不法之徒藉以行騙,投資者或因一時貪念而誤墮騙局。

記者|吳芷晴 編輯|鄭希妍 攝影|吳芷晴 鄭希妍

徐嘉洛正就讀副學士二年級,當身邊的同學都專注學業,盼能取得好成績升上大學時,他卻把大部份時間用來研究加密貨幣與交易。初時因不少校外認識的朋友都有投資,甚至可以藉此養活自己,於是嘉洛用兩萬港元積蓄開展了這段投資之路,至今已有九個月。

處於投資新手階段的嘉洛,對市場了解不足,又急於賺錢,初時在香港加密貨幣衍生品交易平台FTX開啟50倍的槓桿購買比特幣。雖然1000 美元(約7800港元)的本金在兩日內激增近一半,他卻因為「賭仔心態」,希望賺得更多而沒有及時放售,最後虧蝕約500元美金(約3900港元),不過他相信加密貨幣具前景與價值,選擇繼續投資,並把往後兼職的薪金及零用錢,一共近八萬港元再加注於加密貨幣市場。

新手初嘗投資難逃失利

加密貨幣的投資風險除了源自投資者對市場的不了解外,還有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態。「幣價一天可以十多倍地升,看到(別人)每天賺到幾百萬你就會FOMO,因怕蝕底便會跟著買。」嘉洛笑說,其後接觸加密貨幣市場中較高風險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產品投資,看到朋友投資一隻名為HashBridge Oracle(HBO)的貨幣每日賺到一萬港元,其網站又聲稱一年的回報能高達三十多倍,他便立刻買入,當時認為是「無腦賺錢」的方法。

兩日後,嘉洛在學校進行小組匯報時,突然看到手機彈出價格通知指該幣在數小時內急跌三成,嚇得他立刻走到一旁放售所有HBO貨幣。可是,他都逃不過輸錢的命運,該次交易仍輸了452美元(約3525港元)。自那次後,嘉洛花了四至五個月研讀有關加密貨幣炒賣技術分析的書籍,鑽研如何理解技術分析圖,亦嘗試調整心態:「我要有心理準備,幣價下跌後有機會失去所有金錢。」經一番鑽研,嘉洛10萬港元的本金增加了一倍,高峰時期更曾賺約40萬港元。他坦言還未戒掉「賭仔心態」,有時看到幣價下跌至他預設的止蝕價格仍不想放售,盼價格會回升,最後得不償失。

經歷投資HBO貨幣失利後,嘉洛立刻訂購不同與加密貨幣相關的書籍,研究投資技巧、技術分析圖表及學習調整心態。(鄭希妍攝)

挖礦賺第一桶金 暴富背後的犧牲

28歲的Martin(化名)則較幸運,他早於2013年已接觸加密貨幣,更於五年前已賺到逾千萬港元,現時主要收入來源也是炒賣加密貨幣。當年他與任何人說投資比特幣,換來的只是一句「不要扔錢下海」,但Martin堅信加密貨幣去中心化的概念與潛力,決意問家人借錢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用兩萬港元組裝電腦挖礦,並在2015年挖掘萊特幣賺到一百萬港元,成為他的第一桶金。

同年,Martin草草一算發現扣除電費與升級電腦的費用後,挖礦所賺的金錢比直接買賣該加密貨幣還要少,所以便放棄挖礦,學習炒賣加密貨幣:「初時你不會賺到錢,別人說會升你就買,說會跌你又跟著賣,真是信一成也雙目失明。」屢次碰壁後他不再輕易相信網上傳言,而是自己篩選資訊並進行分析。

Martin表示他並不信任中心化的交易平台,所以會把加密資產儲存於實體錢包。(吳芷晴攝)

到了2017年,比特幣在短短兩年內暴升逾40倍,由約400元美金(約3120港元)升至約1.94萬元美金(約15.1萬港元),同時亦為Martin帶來逾千萬港元進帳:「我只是少數的幸運兒,早入場總會賺到錢。」但這句說話的背後,Martin也曾付出代價。由於加密貨幣市場沒有休市,加上短時間內可能會有大幅波動,投資者為了減低蝕錢的機會,睡眠以外的時間都會留意幣值的升跌:「我當時每天都花16至17小時在加密貨幣上,凌晨4時睡覺,每兩小時就醒一次,不停看應何時放(幣)。」他無奈地表示,因過度專注炒賣加密貨幣,完全失去社交生活,連女朋友都跟他分手。

投資老手也損手

「(投資加密貨幣)會令你少了很多金錢上煩惱,但是不會解決到心裡的痛楚,你不會因此而開心,真正令你快樂的事卻少了許多。」

現在Martin寧願把多些時間投放在自己身上,或用來陪伴家人朋友,較少專注於加密貨幣市場。最近,他就因為選擇睡覺而輸了100萬元美金(約780萬港元)。雖然他進行每筆交易前都會花大半天搜集資料,與朋友一起研究加密貨幣的「白皮書」(White Paper)及項目的程式編碼來判斷其可信度,但因一時看漏眼,未發現所投資的DeFi產品存有漏洞。

他指出,這漏洞令任何人都能將裡面的錢轉到他人的手中,但因每次所涉金額不多而較難被發現,Martin事後追查亦未知是否開發團隊特意設漏洞並捲款而逃。輸錢當晚有朋友一直留意著市場的變動,發現不尋常變動時已立刻傳訊息告知,惟他正酣睡而錯過消息:「輸錢的責任就是我睡了覺,始終都要睡,唯有往後再賺回。」

大學線製圖

社交媒體成投資騙局溫床

自稱投資達人的朱公子於2019年初建立粉絲專頁,聲稱傳授投資心得。他後來推介粉絲投資「魔幣」,怎料「魔幣」上市後價格大跌便消聲匿跡。Alex(化名)是其中一位受害者,幸好他及早發現疑似騙局的端倪,最終獲得近乎全數的退款。

Alex憶述,最初被朱公子在社交平台上的炫富廣告吸引而追隨他,偶爾跟隨其投資建議也曾成功獲利,因此聽到對方指「魔幣」有三倍升幅,便投資了三萬港元。但「魔幣」的上市日期一改再改,又幾乎沒有任何網上資訊,令他不禁懷疑自己是否被騙。

Alex指「魔幣」宣傳片的遊戲畫面質素低劣,十分模糊而且「起格」,懷疑片段是買回來,只是輕輕改了角色的樣貌與名字。(「魔幣」宣傳片截圖)

後來Alex更看見「魔幣」以線上遊戲作包裝的宣傳片,指「魔幣」可作遊戲幣並賺錢,惟畫面質素低劣,而且根本不需帳戶就能登入遊戲。最後Alex看了有關「魔幣」白皮書的分析,發現描述與事實不符,例如所謂團隊成員的相片是截取自澳洲某大學的網頁,與「魔幣」無關,才肯定自己被騙。

Alex立刻聯絡朱公子,以家有急事為由要求取回金錢,等待朱公子回覆時,Alex也十分焦慮,害怕Facebook帳戶會被朱公子的專頁封鎖後無從追究,糾纏半個月後終獲退款。Alex慶幸自己及早發現騙局,但後來有更多人要求退款就無一受理。

Alex發現「魔幣」突然在內地交易平台上市,經歷少量升幅後急跌逾95%,而大部份買家都是在急跌近一小時後才收到上市通知,因而損失慘重。(吳芷晴攝)

及後有苦主報警求助,朱公子亦於2020年5月初涉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罪被捕,並於月底踢保獲釋。朱公子解釋他的角色只是「代投」,自己亦「損手爛腳」,現時他仍活躍於各類社交媒體。

警方指,今年首7個月共有443宗與加密貨幣有關的投資騙案,涉款3.3億港元。警方回覆本刊查詢時表示,除首次代幣發行的投資騙案外,騙徒常見手法為製造虛假投資計劃,透過社交平台或即時通訊程式,以漁翁撒網方式尋找受害人,以高回報、低風險作招徠,游說受害人投資等。加密貨幣具有極高匿名性,交易雙方個人資料和IP地址不會記錄在區塊鏈內,有騙徒甚至來自境外或把犯罪得益轉移至海外,令警方調查難度大增。警方呼籲投資者應充分了解加密貨幣的特性、市場監管情況和風險,方決定是否投資。

發牌監管加密貨幣交易 助減投資風險

如此高風險的投資產品,一直未被政府監管,發牌制度仍在立法會審議階段。

政府今年5月公布,建立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的諮詢文件,建議持牌虛擬資產交易所的服務對象只能是專業投資者,並不包括散戶,亦建議只有在港成立並有固定營業點的公司,才會被考慮獲發牌照。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表示,考慮向虛擬資產交易所發牌時,會評核多項財務狀況。政府會依照諮詢總結,擬備《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條例》修訂草案,冀下個立法年度提交立法會審議。

香港理工大學商學院尚乘金融科技中心總監唐憲生認為,加密貨幣市場發展速度快而且產品新穎,容易吸引警覺低及想「賺快錢」的年輕人,亦吸引不法分子行騙。他表示專業投資者比普通投資者對加密貨幣有較多認識,為保障普通投資者,他贊同政府應先開放加密貨幣市場予專業投資者,待市場成熟後才逐步開放予大眾投資。

香港理工大學商學院尚乘金融科技中心總監唐憲生表示,加密市場發展蓬勃,投資者需要做大量功課,了解貨幣背後的團隊、白皮書及項目等。(受訪者提供)

唐憲生又指,加密貨幣市場內熱門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項目顧名思義是沒有監管,發牌制度與其概念有所矛盾,監管後或令產品種類「沒那麼百花齊放」。若DeFi項目或交易平台負責人身處海外,香港相關部門亦難以執法。但他相信,若平台想建立良好聲譽便會申領牌照,而投資者若選擇於無牌交易所進行交易,遇到任何損失亦應自行負責,所以投資者教育十分重要。唐憲生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有發牌監管制度:「監管會令投資者知道加密貨幣市場不是『無王管』,減少擔心自己被騙,反能增加他們的信心和提高市場吸引力。」

大學線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