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擾民 政府束手無策

野豬本應生活在灌木林地、森林和草地,喜歡可以遮蔽自己的陰暗環境,亦習慣避開人類;然而近年牠們頻繁地出現在人煙稠密的市區。野豬慢慢變得不再怕人,甚至偶對居民造成滋擾及驚嚇。

政府近年接獲有關野豬的投訴,由2013年的294宗,增至2017年的738宗,問題愈趨嚴重。政府近年採取不同措施應付野豬問題,然而效果未見顯著。

記者│張曉澄 編輯│郭穎怡 攝影│郭穎怡 張曉澄

67歲的邱漢泉原是巴士司機,七年前退休後,便回到錦田從事耕種。他種了近50斤的番薯及木薯、20多斤芋頭、約70根粟米、逾10棵牛奶蕉樹及其他農作物。眼見收成在望,豈料去年的一個晚上,一群野豬闖進了農田,吃掉了全部收成,邱漢泉多個月的心血化為烏有。目睹農田被破壞,他心灰意冷:「其實有野豬在完全耕種不了,牠們今日吃飽了,明日再來;明日吃飽了,後日再來。」

邱漢泉指錦田一直有野豬出沒,但近年野豬數量上升,加上住在山上的村民陸續搬走,令原本只在山上生活且膽小的野豬開始下山覓食。為了應對野豬的連番破壞,他曾想過效法鄰居,築起鐵絲網預防野豬進入農田,可是鄰居農田的鐵絲網被野豬撞爛至「連根拔起」,根本沒有作用。他再想不到預防野豬入侵的方法,只好眼巴巴看着血本無歸。

野豬習性改變 居民不勝其煩

田心村村長蔡醮喜指,山上的野豬曾經撞破先人的骨灰龕、吃掉祭品,令掃墓的人十分困擾。(張曉澄攝)

野豬近十年亦在沙田隆亨邨附近山坡出沒,影響的不只是隆亨邨居民,還有與該邨相距100米的田心村村民。田心村村長蔡醮喜指,在山坡居住的野豬數目不斷增長,從以往幾隻增加至約14隻。山坡上約有500座田心村村民的祖墳,野豬生活範圍鄰近祖墳,有村民曾投訴先人的骨灰龕被野豬撞至破裂,祭品更被野豬吃掉。每逢掃墓時節,蔡醮喜必需安排部分村民先上山驅趕野豬,以防有人因拜祭時看到野豬而受驚跌傷。

蔡醮喜認為,野豬數目增加及頻繁出現在民居範圍,與人們餵飼有關。縱使隆亨邨與附近山坡之間已經裝上約兩米高圍欄,並掛上「請勿餵飼野生動物」的橫額,仍有市民把裝有食物的膠袋拋進圍欄內。在夏天及雨天時,野豬吃剩的食物渣滓容易腐壞,帶來衞生問題。蔡醮喜雖然曾向政府部門投訴,但執法效果未如理想。他對野豬問題「感到頭疼」,束手無策。

隆亨邨附近的山坡上,有圍欄分隔居民與野豬生活的地方,但仍有市民把裝有食物的膠袋拋進圍欄內,山坡上有數十個餵飼野豬剩下的膠袋。(張曉澄攝)

嘉道理農場動物保育部高級保育主任高保然指,野豬主要吃蚯蚓、植物的根部、果子等。母豬會帶同小豬集體覓食,牠們會以鼻子翻尋泥土下的食物。野豬是聰明的動物,如果牠得知有更方便的方式覓食,如進食人類餵飼的食物和垃圾桶內的廚餘,牠便會教育下一代以同一方式覓食。這樣會令野豬的習性改變,變成不再怕人,生活更依賴和接近人類。

民間狩獵隊曾獵殺野豬

為解決野豬問題,各界出謀獻策,有立法會議員就提出重用已暫停的「野豬狩獵隊」以解決問題。香港曾有兩隊由民間志願人士組成的野豬狩獵隊,分別是1981年成立的大埔狩獵隊及1995年成立的西貢狩獵隊,負責處理對市民構成威脅的野豬。狩獵隊成員需持有由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發出的許可證,並領有警務處發出的有效槍械牌照,獲得警方書面批准後才可狩獵。於2013年至2016年間,狩獵隊共出隊231次,捕獵了161隻野豬。

西貢狩獵隊隊長陳更加入狩獵隊至今已25載,主要於新界及離島狩獵野豬,亦曾經到東龍島及南丫島狩獵。他指每次約有八名成員出動,每個人均配備槍械及子彈,視乎情況決定是否開槍。如果野豬出現在有市民的範圍,他們會先用食物引導野豬離開人多的地方,再驅趕牠到山上,或根據隊長指示開槍射殺。陳更指狩獵隊「專業及嚴謹」,每次狩獵都受指引約束,例如不能在周末及公眾假期狩獵、有其他動物在場時不能開槍、需要一槍打中要害令野豬死亡等。

狩獵行動自2017年終止,漁護署表示,擱置狩獵行動主要是基於本港個別人士及團體對動物福利日益關注,以及出於公眾安全考慮。直至現在,政府並無計劃恢復民間狩獵隊,社會上更有聲音支持永久解散狩獵隊。陳更認為,狩獵野豬並不是貿然射殺野豬,更不是娛樂,質疑:「為甚麼不使用民間狩獵隊這麽高效、且有技術的方法去解決野豬?」

避孕絕育搬遷 可行性成效成疑

應否恢復民間狩獵隊爭議不斷,漁護署現時採用幾個方法處理野豬問題,當中包括在2017年底推出,為期兩年的「野豬避孕及搬遷先導計劃」。漁護署委派的承辦商會為於社區出沒的野豬絕育或接種避孕疫苗,並將野豬搬遷到遠離民居的郊野地點。避孕疫苗的有效期約為四至六年,以一隻豬的壽命大約二十歲推斷,同一隻野豬一生中需被捕捉二至三次打針,以確保有較小機會繁殖。

野豬絕育手術一般只能在流動手術室進行,對於處理體型比較龐大的野豬有一定困難;而且野豬在麻醉後可能會失控衝向行人路傷及行人,所以計劃並沒有普及至所有野豬出沒的地區。而現時負責為野豬絕育及野放的隊伍僅得六人,人手短缺亦令成效未如理想。從去年2月至12月,只有54隻野豬接受了避孕或絕育手術。

漁護署人員在進行絕育手術前,為野豬檢查身體及注射疫苗。 (圖片由漁護署提供)

推出多項措施 惟實行上或有困難

黃大仙區議員胡志健指,雖然政府有措施控制野豬數量,但效率低,成效不顯著。(郭穎怡攝)

針對曾襲擊人及習慣在市區覓食的野豬,漁護署正計劃由獸醫以麻醉槍捕捉並人道毀滅。由於這些野豬的族群結構和活動模式十分穩定,漁護署表示能在調查後辨認到牠們。黃大仙區議員胡志健認為,捕捉野豬的過程中有一定的困難及危險。他以去年10月黃大仙富山邨野豬傷人案為例,當時有街坊與保安用手或其他物件驅趕野豬離開民居範圍,令野豬受驚咬傷一名女保安,並在逃跑及咬傷另一名男士。該隻野豬傷人後迅速逃離現場,有關人員已不能辨認及捕捉該野豬。

漁護署與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合作,陸續於各區的餵飼黑點設置紅外線監察鏡頭,以偵察野豬數量、行動路線及人類餵飼野豬的頻密程度,並會引用《定額罰款(公眾地方潔淨及阻礙)條例》,以「將廢物棄置在公眾地方」的罪行,向餵飼人士發出1,500元的定額罰款通知書。黃大仙區是其中一個設有監察鏡頭的地區,胡志健指出,在實際運作上,政府人員要有確實證據才能將餵飼人士繩之於法,不會單憑監察鏡頭的影片就提出檢控。雖然曾經有成功檢控的案例,但他認為餵飼情況依然嚴重,加上餵飼時間不定,令執法更添困難,未能有效阻嚇餵飼人士。

缺乏野豬數據 難以制定合適政策

漁護署目前並沒有全港野豬數目的資料,技術上亦尚未有可靠的方法統計。在嘉道理農場負責保育工作的高保然認為,政府在制定政策前應先掌握有關野豬的數據,例如在港野豬總數目、增長趨勢、各地區野豬數目分佈等,才可判斷現時野豬的數量是否過多,繼而制定合適的措施。如果野豬擾民的情況繼續惡化,為野豬避孕和絕育只能長遠地減慢野豬繁殖,不能即時解決野豬問題。他不排除政府需要再次使用捕殺方式以控制野豬數量,但必須有嚴謹的指引規條規管捕殺行動。

嘉道理農場動物保育部高級保育主任高保然指出,任何野豬政策的第一步是掌握野豬數字,才可判斷現在野豬的數量是否過多,並制定合適的措施。(郭穎怡攝)

野豬關注組:教育市民 多管齊下

香港野豬關注組成員謝曉陽(小羊)認為,人和野生動物可以共存,不能將野豬闖入市區的責任推卸在豬的身上。人為因素如開發郊區、市民餵飼,都是令野豬生存空間減少和習性改變的原因。她建議政府多管齊下,投入更多資源解決野豬問題,並教育市民尊重野生動物,不要餵飼及打擾其原有習性。小羊提醒,野豬主動攻擊人類,有很大可能是市民的舉動或四周嘈吵聲音令牠們受驚,野豬為了保衛自己而作出攻擊,所以市民在遇到野豬時應該跟牠們保持一定距離。

香港野豬關注組成員小羊認為,人和野生動物可以共存,促請政府永久廢除使用捕獵解決野豬問題。(張曉澄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