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另覓出路 深化融合教育

編輯:陳子曄     記者:周佩儀     攝影:陳子曄   周佩儀

113edu cover

面對出生率下降,各中學想盡辦法搶學生,但佛教大光慈航中學華貴麟校長說:「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卻被放在一旁,沒人照顧。」。香港有特殊學習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簡稱SEN)的學生不少,他看到一個很大的需要。 中一適齡學童人口下降,位於大埔的佛教大光慈航中學及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都曾經面對收生不足危機,兩校積極照顧SEN學生,開拓另類生源。

SEN──特殊學習需要,一般指有聽覺障礙、視覺障礙、言語障礙、智力障礙、肢體傷殘、 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自閉症/亞氏保加症或讀寫障礙的學生,SEN學生在學習上一般需要更多照顧。

佛教大光慈航中學:增收SEN,轉危為機

113eduphoto 1
佛教大光慈航中學校長華貴麟指學校未來SEN學生不會多於三成,而照顧SEN學生的路線數年內亦不會改變。佛教大光慈航中學校長華貴麟指學校未來SEN學生不會多於三成,而照顧SEN學生的路線數年內亦不會改變。

位於收生不足重災區大埔的佛教大光慈航中學,華貴麟校長坦言學校在零九年由區內兩間弱勢中學合併,其後積極推行融合教育,增收SEN學生,舒緩收生來源不足問題。如今SEN學生約佔三成,大部分為讀寫障礙,約一百二十人。

自閉症學生:「我比較大膽,比較好動」

113eduphoto 2
佛教大光慈航中學舉辦不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參與,了解視障同學的感受。(相片由學校提供)

有讀寫障礙及自閉症的中六生馮同學,形容自己在班中「比較大膽、好動」,而其他同學則較文靜。學校讓她有機會擔任司儀,站於全校師生前演講,建立自信。佛教大光慈航中學學習支援組主任陳健樂認為,融合教育不只是照顧SEN,讓他們發展潛能,同時需要建立包容、共融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明白人各有長短。陳健樂指學校參加體驗活動已有三、四年,早前老師、同學蒙上雙眼在旺角街頭和商場上行走,有份參與的馮同學亦指走在漆黑和擠迫的鬧市中,會感到害怕,但認為透過活動能了解視障同學置身於城市中的感覺,設身處地,更了解他們的需要。而語言障礙的學生亦在活動中擔當帶領角色,從中學習表達指令,這次則是同學給予陳健樂信心,引導被蒙上雙眼的陳老師走過黑暗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