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永不倒 小思

不平則鳴: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

教育國民應該如水般柔。小思去旅行,一定會扭開電視機,看當地的節目,甚至廣告,去理解一地的民生文化。她說,國民教育早已無處不在,不應該成為一個科目。她相信利用媒體去傳播思想而不露骨的話,效力勝過叫學生去上一節國民教育課。

去年,香港政府有意全面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這不是柔如水,而是硬如刀,抽刀斷水水更流,引來社會迴盪。八、九月間,反對者在政府總部集會,要求撤科。關心教育的小思,明言上街抗爭是她的弱點:「我記得我第一次是在『中文合法化』上街。唉,不知在做甚麼,我已經挑了最和平的『中文合法化』,但是走着走着我都怕——大家沒有想到原來這是合理合情的要求,(只以為)『你班後生仔喺彌敦道搞乜鬼呀』,所以到第二次上街我就不敢了。」

不過,水會漲退,人會改變:「天星碼頭、皇后碼頭被拆,我都有去(集會)。我去不是湊熱鬧,而是感受青年人的面孔、青年人的熱情。七一遊行我去、每次六四晚會都去。這種感受不是人家給予的,要自己去。」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浪潮中,小思「在匆匆忙忙間好難用精緻句子去表達內心世界」,怕被人認出、被人問看法、被斷章取義,始終沒到集會現場,現在心中倒泛起遺憾的漣漪:「沒去到現場是我念念不忘的損失:真正為下一代前途着想的人,去爭取一點事,如此有秩序。我有朋友去了,都說真的感動,這群人真是可愛。」

政府決定交由學校自行決定如何處理有關科目的事宜。小思希望大家有所反省,不要「霸道地企圖扭曲我們對中國的認知」。她認為,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就要復興中國基礎知識的相關科目:「我讀官立學校,上英國學科,我哪來愛中國的情緒呢?從文學來,從文化來,從歷史來,從中國地理來。你們這一輩,沒多少個可以一口氣數出途經黃河、長江的省份了——我小學已經要背了。那時候我有機會去到黃河,我就想:『這就是母親河!』」

英國殖民時代的香港,尚可孕育小思的家國情懷。回歸中國後的特區政府,可以做到嗎?

從惡如崩,從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