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新聞審查大公開

編輯│方可兒   記者 攝影│方商 唐暢  美術│劉敏儀

今年年初,內地周刊《南方周未》的新年獻詞被宣傳部改頭換面。標題從「中國夢,憲政夢」到「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夢想」,編輯、記者全不知情。事件曝光後,傳媒界一片譁然。事實上,內地每天都有大量新聞稿件因為審查制度而被禁出版。同時,也有很多有志記者嘗試避開審查魔爪,報道真相。出招破招,上演了一場場轟轟烈烈的新聞自由攻防戰。

絕招一:預設禁令

一篇報道由採訪到出版,記者編寫稿件後,會經過採編部門主任、版面編輯和總編輯的審批。對於一些敏感議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簡稱中宣部)會發放禁令予報館,禁止報道事件或限制報道手法。為避免被人指責政府扼殺新聞自由,禁令多以口頭或電話短訊通知,而且只有總編輯和相關高層才會接觸到。

《南方都市報》以圖寄意,祝「鶴」內地維權人士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前《南方都市報》評論員宋志標指出,禁令針對的題材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恆常的政治敏感議題,如「台獨」、香港的「倒梁」問題,當中以新疆和西藏等民族問題最為敏感,要求傳媒機構對這些話題隻字不提。另一種是按時勢變化而出現,如十八大、奧運,報館只可跟隨中央媒體的口吻報道。

深圳某報業編輯向本刊記者表示,禁令內容很簡短。例如薄熙來事件發生後,中宣部的禁令為「鑒於形勢複雜,望各媒體轉發新華社等央媒的報道,不准自行報道」。

破招:與禁令賽跑

禁令一般需要兩至三天的時間才能下達至總編輯。如果要報道一些敏感事件,新聞工作者便會利用這幾天的「空窗期」,與禁令賽跑。記者小玲(化名)透露,去年年初,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事件爆發後,中宣部沒有即時發放禁令。其報業機構便立即派記者前往重慶採訪:「我們本來可以延後一個星期,慢慢寫稿件,但是怕之後有禁令,於是當天馬上就做了。」記者在採訪過後,便趕緊寫了兩篇報道,一篇關於薄熙來在重慶的唱紅政策,一篇關於當地警察的日常生活,並在去年二月二十日出版。整個採訪過程由訪問、寫稿、出版也只用了三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