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本地生加倍 大學準備好了嗎?

非本地生加倍 大學準備好了嗎?

李家超政府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了不少「搶人才」的政策,教育界也首當其衝,政府計畫將各資助大學非本地生取錄比例限額由20%倍增至40%,以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每年約資助15,000個本科學士學位課程計算,非本地生學額將從每年約3,000個,大增至接近6,000個。

香港政府摩拳擦掌,蓄勢待發。看似早已準備好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不過,港府的如意算盤能夠打響嗎?國際生飄洋過海到香港讀書絕非易事,本港縱然打着國際化城市的招牌,但身處其中的國際生卻另有體會。

記者 |白曉穎 編輯 │林衍宏 攝影 │ 白曉穎 林衍宏

今年20歲的May來自緬甸,是中文大學全球研究三年級學生,她以緬甸國家考試約488分(滿分600分,入讀中大要求最低平均約為450分左右)的成績入讀中大,獲香港政府頒授「一帶一路獎學金」,獲得四年學費全數減免。

May認為自己在緬甸算是中產家庭,每月家庭收入約為1,300美元(約為11,000港元),父親大約每三個月會寄給她1,000美元(約為7,800港元)生活費,她在校內也有擔任學生助理,時薪為64港元。但由於中大限制學生每星期只可工作18小時,她每周最多只能工作兩天,每月平均賺取3,200元。

她透露,中大內來自緬甸的同學,大多都是出身於中產到富裕家庭,且大部分來港的緬甸同學都能取得香港政府或大學頒授的獎學金,甚至額外得到主修學系提供的獎學金。而她所在的善衡書院提供四年住宿,令她不需擔心住宿問題。不過書院收取的宿費也不便宜,一年接近1萬5千港元,再加上香港高昂的生活費,她直言較貧窮的緬甸學生根本不可能來港讀書。

在學習方面,她表示雖然主修全球研究,但系內並沒有太多國際學生,也只有幾個外國教授;主修課程開設的科目雖然多數以英語授課,但在主修之外,她有興趣的選修科多為中文或是中英雙語授課。她曾向教授查詢,但得悉中英雙語的課程的授課語言為中文,只有功課以英文繳交,故不推薦她選讀。

在上體育課時她也遇上同樣問題,由於英語的體育課較少,部分以英語授課的體育課較「搶手」,名額不足下她唯有修讀以中文授課的班別,幸好班上有本地同學為她翻譯,向她講解內容。不過因為她並不完全了解考核內容,最後成績亦未如理想。

不僅是學業,May亦感覺較難融入校園生活。她指大學內的社團和學會,甚至宿生會都是以本地生為主,而非本地生的活動又以內地生為主。她曾申請成為書院活動的籌委,但最終籌委會成員皆為內地生,她推測是因為內地生之間交流更容易,若讓外國人參與,就必須以英語交流。籌委會雖為她額外新增了崗位,但她仍感覺自己可有可無,對此感到有點不快。在香港結交本地生朋友時亦較為困難,她形容本地生比較害羞,較願意說普通話多於英語。

20歲的May來自緬甸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全球研究。她表示,有些科目只有中文授課,讓她無法修讀。(林衍宏 攝)

國際化大學如同虛名 無提供實質援助

來自法國的Noah今年20歲,在香港大學修讀建築學三年級,以法國高中畢業文憑國際選項(French Option Internationale du Baccalaureate)15.9分的成績(滿分20分,港大最低要求為15分以上)入讀港大。她指,自己因為在法國已經得到政府提供,合共約50萬港幣的學生貸款,所以不合申請入學獎學金的資格。

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公佈的「2023年全球最國際化大學排名」中,港大連續兩年蟬聯第一。Noah原以為港大很國際化,因在數字上看到港大招收很多國際生,但來港後發現,國際化的最多只有老師,她接觸到的非本地生有近半是內地生,讓她認為國際化之名有點像個謊言 。

「我原本認爲(港大)是國際化的,但(來到之後)發現並不是。」

她舉例,雖然教授大多以英語上課(規定的授課語言),但她去年修讀的一科遇過一位堅持以中文授課的教授。由於全班只有她不懂中文,只好請求一位同學幫忙翻譯。在課堂和日常對話,同學主要以廣東話溝通,不太願意說英文。這些情況都令她感到奇怪,她認為港大作為一所國際化大學,以英語授課、學生以英語溝通都是理所當然的,但連教授也不肯滿足不同國籍學生的需求,有時也令她覺得有點孤單。

Noah過去兩年均有申請學校宿舍,但都不成功,現以每月13,000港元租住港大附近的公寓。她認為作為一個國際生,申請不到宿舍實在令人費解,尤其香港的租金高昂,很少學生能負擔在外租住公寓。她坦言,假如父母在法國是拿最低薪金,自己連付房租都成問題。

20歲的Noah來自法國,在香港大學修讀建築學三年級。她認爲,大學的校園內,國際化的最多只有老師。(白曉穎 攝

「大學需要國際化,但問題在於現在(政策)並不是在推動國際化。」

盼取獎學金 但資源側重本地及內地生 

22歲的Juho來自韓國,在香港科技大學修讀量化金融學二年級,2019年時以國際文憑(IB)42分(滿分45分)入讀中大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但在第二年轉讀科大,並取得科大的首年入學獎學金,支付首年的全額學費。  

由於獎學金只涵蓋首年學費,Juho今年起需支付14萬港元的國際生學費。他表示香港的學費確實很貴,大約是韓國的四倍,但由於香港的量化金融課程比韓國好,所以選擇來港讀書。他認為相對非本地生而言,大學的獎學金似乎比較側重於本地生和內地生。他指科大會以電郵發放關於獎學金的資訊,但多數合資格申請人士是本地生或內地生,所以令他感覺國際生很難申請。

Juho表示自己比較幸運,科大並不保證非本地生一定能租住宿舍,但他連續兩年都申請成功。不過他也擔心接下來的兩年未能入住宿舍,所以預計及後需要每月增加6,000至7,000港元開支,作為和其他同學一起在外租住公寓的費用。

22歲的Juho來自韓國,在香港科技大學修讀量化金融學二年級。他表示,香港的生活開支確實很高。(受訪者提供)

基層家庭出身 獲獎學金得以赴港升學

中大酒店旅遊及房地產二年級學生Feng來自越南,她在越南的大學入學考試以平均8.4分(滿分10分,中大要求最低平均達7分)的成績入讀中大,獲中大頒授入學獎學金,有四年全額學費減免,又取得中大商學院頒授的獎學金,每年會提供三萬元港幣給她,讓她能負擔宿費和課程的額外費用。 

Feng指,她本來沒有考慮到外地升學,但在2022年,越南領事館成功向中大爭取專為越南學生而設的獎學金,中大為越南5間重點中學提供了30份的全額獎學金,而Feng正是5所中學的學生之一。她在資料蒐集後得悉中大的世界排名頗高,又得到學校推薦,遂決定報讀中大。

現時她每月只花約2,000元,空閑時會到商場逛逛,但較少花費,周末只會花約40元在外吃一頓飯,來港一年多也只看過一場電影。她明言有刻意節省開支,以作海外交流之用,而且她就讀的崇基學院並不保障非本地生可享有四年宿位,萬一申請不到宿位,她也有能力在外租住單位。

19歲的Feng來自越南,以中大頒授入學獎學金來港修讀酒店旅遊及房地產。她指,若沒有獎學金,她絕對無法來港讀書 (受訪者提供)

她坦言,若非中大提供獎學金,以她家庭每月約5,000港元的收入,根本無法負擔在香港讀書的開支。她表示,一年14萬港元的國際生學費對於越南的普通家庭是巨大負擔,也許如此以往才較少越南學生來香港就學。

不同於May,Feng在中大沒有遇到語言障礙,她指商學院的非本地生頗多,授課語言以英語為主,故在學習上沒有語言方面的困難。即便不用以中文上課,她也認為要入鄉隨俗,學習當地語言,所以除了中大必修的兩個中文課程外,她從大一起自費以ZOOM的方式,向越南的導師學習普通話,每星期上三節,每月學費為1,000元。現在她已能以基本普通話溝通。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公佈的「2023年全球最國際化大學排名」 中,本港有四間大學位列全球前十。招收國際生是國際化排名的一項重要指標。然而,現時各大院校都會將內地生歸類為國際生。故實際上,內地生占國際生的數目近半。各大學並非沒有在其他地區招生,但大部分國際生仍是以內地生爲主。

中大:無招收非本地生KPI 會致力確保多元性

香港中文大學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家徹表示,中大一直有向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收生,過去一年在九個國家舉辦了超過130場招生活動, 包括到不同國家的中學作探訪,向他們介紹中大;在不同的教育展擺攤;邀請不同學系的教授到外地舉辦講座和座談會等,在這些海外活動中甚至會有即場面試和回答學生問題的環節。

不過王家徹坦言,中大在海外招生有先天的困難,「去到今天,依然有海外的家長、老師和學生一聽到Chinese University,就會問你:『是不是教中文的,是不是只收中國的學生?』」即使中大在不同的大學排名榜上名列前茅,但和其他排名相近的大學相比,他坦言中大的吸引力仍會被比下去:「在世界各地,人們會認識NYU(紐約大學)還是中文大學多些?」

他承認,中大在亞洲,尤其在中國的吸引力較高,且內地家庭更有能力負擔高昂的學費,故內地生佔了中大國際生的較大部分。不過,他強調如果非本地生以中國學生為主,並不是大學樂見的情況,因為大學應建立學生群體的多元性,若校園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宗教,也會令學生得益。

王家徹認為,政府放寬非本地生限額絕對是好事,在沒有剝削本地生學額的同時,亦提供了額外資源給大學發展,不過他坦言要招收更多非本地生,仍然要面對幾個問題,包括招聘人才、校園配套、獎學金等。

以提高師生比例為例,要招收更多的學生就必須招聘更多教師,但他強調中大絕不會為增加教師數量而調低對教師質素的要求,更不會為「跑數」 ,在未有足夠配套時招收大量學生。但在部分配套,如宿位數目上,中大有明顯優勢:現時崇基、聯合和逸夫書院都正在擴建新宿舍,加上中大的可用土地較多,宿位應是較容易解決的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家徹表示,中大會盡量確保校園的多元化。 (林衍宏 攝)

「我們沒有招收內地學生和其他國家學生比例的KPI,大學會堅持擇優而錄。」

科大:將增加非本地生 惟需獎學金支持

香港科技大學本科招生及入學事務處處長劉夢琳在回應《施政報告》的記者會上指,科大的國際生來自四十多個不同國家地區,八所資助大學也有合作開拓新興市場,如一帶一路、中東等,目前亦正在開展印度的招生工作,相信在未來幾年可以逐步增加國際生學位至40 %。

但劉也表示,招收更多非本地生其中一個挑戰為獎學金。現在主要的獎學金來源是收取學費、政府資源及各界募款而來,獎學金資源頗為充足。不過,如果要增收更多非本地生,現有的獎學金資源未必足夠,因為有不少優秀的國際學生未必能夠負擔香港的學費和生活費,故需要政府增加更多的獎學金支持,而科大也正在積極拓展各界的募款。

香港科技大學本科招生及入學事務處處長劉夢琳(中)在記招中表示,會採取一個循序漸進的方向,逐漸增加國際生的收生。(白曉穎 攝)

「我們會採取一個循序漸進的方向,逐漸增加非本地生的收生,最重要是配合高的教育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