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政府與民間的距離

觀塘駱駝漆大廈三座 光榮米線 工廈食肆
(白曉穎攝)

記者|白曉穎

8月底,位於駱駝漆大廈三座的「光榮米線」被地政總署指違契而結業,新聞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作爲一個會去該處覓食的小市民,好像從來沒留意過駱駝漆的食肆到底合不合法,甚至從來不覺得工廈食肆有何不妥,印象中不僅是觀塘,還有荔枝角、新蒲崗、葵涌等地,一樣開得「成行成市」,順理成章下,決定以工廈食肆為題。

觀塘除了塞車,食肆不足問題也爲人詬病多年,當我問及四位食肆老闆為何在觀塘開店,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說是看中了觀塘區人多、食肆少的商機,其中一人更直言:「我們常開玩笑說,觀塘區屎都有人吃。」雖然我聽後不禁大笑,但細想背後因由,卻百思不得其解。在我眼中,觀塘區是發展多年的社區,塞車問題尚可以舊式城市規劃爲由,但連最基本的飲食需求都遲遲解決不了,到底是爲甚麽?

訪問「活在觀塘」專頁創辦人袁智仁後,我似乎得到答案——簡單而言,政府不知道我們到底要甚麽。

工廈食肆違法、違契是真的,我無意為其開脫罪名,但同時令我思考的是,當一件事重複發生,甚至形成一種現象,當權者應該沿用一條近半世紀前訂下的法例嚴打,還是研究箇中緣由、提供解決方法?寫稿時翻查資料,了解到當年限制工廈食肆是因工廈結構複雜、走火較難,而且工廈內工業涉及危險品,存在較大的火警風險,我認同過往限制的必要性。

時移勢易,大部分工廈不再存在工業。我走訪駱駝漆多次,觀察到除了工廈食肆,較多的單位是作零售、貿易、辦公室等用途,民間用自己的辦法,成功讓老舊工廈改頭換面,更加填補了區內不足。那麽,民間智慧是否值得政府參考,並重新審視工廈的法例?

政府一邊廂大推夜市、夜經濟,鼓勵市民夜間消費,另一邊廂打擊工廈食肆,小商戶只好結業……當權者到底是否知道香港人要甚麽?是晚上10點過後可以吃20元四粒燒賣的地方,還是一個可以讓他們在僅有的一小時午飯時間安穩吃飯的地方?

我們到底要甚麽?你我心中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