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有線電視的啟示

(設計圖片)

記者|盧侃兒

著手寫「有線電視交還收費服務牌照」的題目時,我已感覺到一股壓力襲來,因為深明將要採訪一些資深傳媒工作者,也要將有線收費電視服務的三十年歷史,用短短三千字描繪出來。想想,要說的東西可多了——有線新聞、有線體育、多頻道收費模式幾個部分的箇中興衰,觀眾從忠實粉絲到最終「Cut 線(取消合約)」,又豈能一言蔽之?

有線電視的衰落反映香港收費電視市場囿於依靠體育轉播權發展的商業模式。同時,面對科技發展,人人手拿一部手機,再不是以往「睇電視送飯」的傳統消費模式,加上串流平台的興起,進一步將娛樂個體化,收費電視的經營越見困難。這令我反思,在時代轉變下,收費電視還有另一條出路嗎?還是不免步向衰落的結局?

訪問中,讓我尤其深刻的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提及:香港電視台,不論收費與否,唯一可與OTT串流平台競爭的資本只剩下本地化色彩(Local Touch)。換句話說,就是要忠於本地製作。資深足球評述員馬啟仁又寄語有線電視:「要給我一個繼續愛你的理由。」要讓觀眾繼續愛一間媒體,在眾多「新歡」面前,仍然與「舊愛」廝守,靠的不能只是情懷,更是積極進取的態度,讓人看到更多可能性。有線收費電視因為失落英超轉播權和新聞部裁員事件,相繼失去體育和新聞的優勢,又未能緊隨時代的腳步,思索突圍而出的方式,自然也免不了被淘汰的結局,令人惋惜。

有線新聞前執行董事趙應春的一句話也發人深省,他慨嘆「新聞原來真的不值錢」,現在新聞在社交平台隨處可見,大眾往往可以不用付費就能接收資訊。這形成了一種錯覺,讓人以為新聞是公共財產,應當免費,而傳媒也能依靠廣告收入營運。其實,新聞背後牽涉到巨大的成本——即時性、精確性、深度、保持客觀、多媒體呈現等。所有資訊都繫著一塊隱形的價錢牌,故大眾應了解傳媒專業的經營成本,並以實際行動支持,以維繫媒體質素和製作動力。得到讀者付費支持後,媒體也需要秉持專業精神,竭力及真誠的紀錄歷史的篇章,推陳出新,以對得起讀者的信任。

有線電視結束收費服務,改而專心發展免費頻道,迎來一個時代的終結,但願也能迎來另一個時代的開始,重建有線新聞品牌,發展本地製作,讓香港電視業界百花齊放,促進良性競爭,為觀眾持續帶來優質的資訊內容。

延伸閱讀:〈香港人對網絡新聞的付費意欲〉李立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