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盡力打場逆境波

記者|李雯懿

原來訂的題目做不成,中途轉題,改做大專生釋囚面對的困境。當時我已隱約感到題目的難度。經歷被捕,還要受校內懲罰,這些學生敢把經歷告知他人嗎?即使找到個案,他們願意受訪嗎?難上加難的是,囚權組織大量解散:失去這張巨大的聯繫網,我們需花雙倍時間,捕撈散落各處的受訪者。

尋找受訪者的過程,是雙重折磨。一方面,交稿死線逼近,苦無進展的我倍感焦灼;另一方面,大量接觸被捕者資訊,心情不禁沉重。這期間,我們接觸到部分個案,最終因種種理由未能受訪。有人已離港,有人仍在沉澱心情,有人重返懲教所,有人因候審案件而三緘其口⋯⋯ 校方、議員校董的訪問邀約,更是石沉大海,讓我無比沮喪。本想著記者能不平則鳴,此刻無力地體會到,許多真實發生的事情,愈來愈難宣之於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稿題,缺乏訪問對象,記者能做的十分有限。

我們求助於碩果僅存的囚權組織、願意發聲的釋囚、曾聘請被捕人士的商店等,又鑽研他們的專頁,不放過任何線索。機緣巧合下,找上《大學線》過往的受訪者,對方張口便感謝《大學線》對他的報道,並熱心地牽線搭橋。我默默感激著前人種下的樹,也重燃動力:用心做好每篇報道,能引起迴響固然成功,但好的報道也同時在累積信任,終有一天,會有所回報。

幸獲不同組織及釋囚協助,幾經波折,總算完成報道。這次經驗,無疑是一場鍛鍊。新聞行業步入寒冬,同類議題的報道恐怕買少見少。困難時刻,舉步維艱,更需提醒自己,盡力踢好逆境波,做好記者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