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散落 自媒體上再創天地

設計圖片

深夜,告示板上的紙本停刊公告搖搖欲墜,一眾記者卻在埋頭苦幹,為即將上網的報道作最後衝刺。《壹報》班底為前《蘋果日報》員工,創刊一個多月,驟然宣布紙本停刊。一眾員工在四個月內兩度經歷停刊,鬥志卻未因而熄滅,在網上平台繼續奮戰。員工科先生(化名)曾任職《蘋果》美術部十多年,留守報行的決心依然堅定。

2021年6月24日,創刊26年的《蘋果日報》正式停刊,過千員工失業。不少前蘋果員工決定轉戰自媒體,闖開新天地。

記者|吳芷晴 編輯|黃詩慧 攝影|吳芷晴 黃詩慧

《壹報》於今年9月1日創刊,有感港聞較易觸碰紅線,《壹報》遂以娛樂、馬經及波經等副刊內容為主打。紙本報刊每逢星期一、二、四、六在各報攤和便利店發售,每份出紙四張,定價九元正,日發行量達一萬份。《壹報》創立一個月時,已達2020年《蘋果日報》日均銷量的八分之一。惟好景不常,《壹報》於10月9日宣布停刊紙本,轉在網上發布文章。團隊早前接受《立場新聞》採訪時稱,曾收到「提醒」,商議後選擇停刊紙本。員工科先生(化名)認為《壹報》出版水準可媲美昔日《蘋果》,可能因而受到打壓。他指團隊將員工安全放首位,討論不足三天便拍板停刊。

《壹報》發行紙本個一月後便因受到「提醒」而停刊,辦公室內貼著停刊公告。(黃詩慧攝)
《壹報》發行紙本個一月後便因收到「提醒」而停刊,辦公室內貼著停刊公告。(黃詩慧攝)

紙本創刊即停刊 轉戰網上困難重重

《蘋果》倒閉後,科先生(化名)休假了三個多月,期間遇上有意創辦《壹報》的出資者,得悉能與昔日同事聚首一堂,科先生很快便答應加入《壹報》團隊。由於籌備需時,《蘋果》倒閉三個月後,《壹報》於9月1日才正式面世,當時不少前員工創立的自媒體頻道已打響名堂,加上經歷紙本停刊風波再轉戰網上平台,科先生和同事認為《壹報》錯過了最佳時機。現時《壹報》的臉書專頁只有6800多人讚好,較其他前同事創立的頻道臉書專頁有3萬至到23萬讚好,關注度算頗低。

《壹報》目前主要在Facebook及Instagram發布文章,讀者需訂閱Patreon才可閱讀足本內容。科先生表示目前Patreon讀者人數遠遜預期,一來Patreon在港未算普及,加上馬經讀者群年紀較大,網上繁複的付款流程或令他們卻步。

此外,網上平台與傳統馬經格格不入,科先生閒時也會賭馬,他認為馬經未必適合製成網上版:「沒了報紙會看得很辛苦,又沒有筆可以立刻圈著,靠部電話該如何看?」自知轉網絡版流失不少年紀大的讀者,他們決定利用網絡優勢,以時間取勝,搶先在紙媒出版前報道賽馬資訊,希望藉此吸引年輕讀者:「我們相比其他傳統媒體更早出排位和賠率,因為我們不用印刷,其他媒體要下午三點才能出版,但是我們一點便在網上發布馬經了。」

拍檔互相扶持 老讀者鼎力支持

雖然營運不易,但昔日戰友重聚一堂,工作氣氛輕鬆愉快。科先生笑指《蘋果》擁有獨特的工作文化,工作氣氛和編採都較其他媒體自由,班底全是舊同事,安排工作時也更易遷就彼此日程。同事有默契,自然更願意分擔工作,填補人手不足的缺口。分工不如以往《蘋果》細緻,同事們需身兼多職,例如編輯同時負責寫稿和攝影,甚至要親自經營社交平台,晚上到家後繼續與讀者交流。起初稍感吃力,但團隊現已習慣新工作模式。科先生稱讚同事盡責,又俏皮地指向身旁的吳小姐:「就像她會把廁所洗乾淨,我真的很感激」,吳小姐大翻白眼,無奈嘆氣,辦公室內笑聲此起彼落。

戰友互相扶持,背後更有一班舊讀者不離不棄。科先生分享早前有位年紀較大的讀者親自到訪辦公室,原來他閱讀《蘋果》體育版多年,是某幾位專欄作者的忠實擁躉,得知《壹報》轉網絡版,但自己不諳登記流程,特意帶著信用卡來訪,請員工幫他訂閱報刊Patreon,好能繼續支持《壹報》。

由零建立YouTube頻道 搏盡打響名堂

《壹報》以出版文章為主,部分《蘋果》員工離職後則轉戰YouTube。YouTube頻道「地板油」由前「果籽」(蘋果副刊)自僱員工Toby Leung和Toby Chan創立,專門實測及點評各款私家車的性能。《蘋果》倒閉時,他們有兩條影片已完成製作,但尚未在「果籽」發佈,於是順勢開設自家頻道,籌備時間不足三天。Toby Chan指事出突然,唯有迎難而上:「當避風塘強行被拆,迫於無奈都要自立門戶。」開台短短四個月,頻道已上載38條試車和直播影片,訂戶逾5萬人,影片評價亦較「果籽」時期正面,平均讚好人數的比例亦由以前的90%,上升至98%。

Toby Leung認同「蘋果執笠」令更多公眾關注頻道,日常生活中亦不時被粉絲認出。雖失去靠山,但脫離《蘋果》後反令他們增加廣告收益。他談到以前為「果籽」供片,大部分車廠顧慮《蘋果》政治立場,中資公司更不願投資《蘋果》相關媒體,因此鮮少收獲廣告邀約:「現在我們可以接到廣告,但以前蘋果是零廣告。就算有廣告,收益都歸於《蘋果》。」自立門戶後,多了車廠聯絡他們洽談廣告,亦有車廠例如皇冠汽車亦會在他們的社交媒體上作宣傳,甚至以往擔心《蘋果》立場過於鮮明的車行,現在也更願意借車給他們拍攝。但有得同樣有失,因考慮到廣告收益,現時的評價較以往「果籽」時期有所收斂,因當時全數廣告收益歸《蘋果》所有,並不牽涉自己,所以評論用辭都沒有那麼忌憚。

Toby Leung表示現時製作較自由,以往影片由「果籽」排程,不時錯過發片的最佳時間:「有時候會有點生氣,這麼辛苦連夜剪輯影片,(果籽)竟然不出,這就輸給其他行家。」現時不再需配合其他單位,為搶「頭柱香」,不時即日完成剪輯,立刻發佈影片。他們形容自己正如頻道名稱「地板油」——

把油門踩到最底,即每一下都要去到最盡。

Toby Leung(左)和Toby Chan(右)秉著搏盡無悔的心態做好頻道。(黃詩慧攝)
Toby Leung(左)和Toby Chan(右)秉著搏盡無悔的心態做好頻道。(黃詩慧攝)

不過,自立門戶意味自負盈虧,他們如今製作影片更在意成本效益:「以前拍片會以個人愛好行先,現在則要以最少成本拍攝最多人感興趣的。」目前收益足以維持頻道經營。

頻道的幕後夥伴 觀眾勝似朋友

除了拍片,他們另外設有Telegram群組,內裡多為頻道忠實觀眾,主要交流用車心得。Toby Leung指有時借車拍攝遇上困難,觀眾也會鼎力相助,替他們找到需要的車,宛如頻道的幕後夥伴。他亦笑說母親也是頻道的擁躉,甚至稱得上是幕後「監製」,她既會為影片剪輯提供意見,每天更會留意連登等社交平台用戶的回饋及喜好趨勢,務求令「地板油」的製作水平更上一層樓。

訪問當天,「地板油」的粉絲認出兩位Toby,拿起手機跟他們自拍。(吳芷晴攝)
訪問當天,「地板油」的粉絲認出兩位Toby,拿起手機跟他們自拍。(吳芷晴攝)

Toby Leung表示他們並不把自己定位為媒體,以往「果籽」隷屬大公司,剪輯手法始終較正經,對白亦有一定規範,現時講稿及剪輯手法則更具玩味,偶爾會編寫搞笑劇本引出實測車內容。頻道亦不時會開直播與觀眾聊天,拉近彼此的距離,改變昔日單向傳播的模式。久而久之,觀眾與他們的關係更像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Toby Leung舉例指

「我們有個 Facebook公開群組,有次有人撞見他(Toby Chan)正與女朋友慶祝生日,就在群組內發佈了貼文討論。但看其他同業,基本上你是不會知道他們的私生活是在做什麼,而我真的很強調(與觀眾)親密點。」

面對製作困難 仍努力掙扎求存

頻道Gadget Gang則由前「果籽」科技專題Gadget Guy團隊記者阿聰和Vincent建立,他們分別在傳媒行業浸淫了10年和5年,蘋果結束後希望尋求新際遇,因此快刀斬亂麻,一星期內就決定開創頻道。

開台三個月,頻道已有三萬五人訂閱,平均影片觀看次數亦達兩至三萬,其中iPad mini開箱影片觀看人數更達20多萬。

iPad mini開箱影片觀看人數高達20多萬(Gadget Gang YouTube頻道截圖)

但創業總有代價,Vincent慨嘆開台至今都從未放假,阿聰隨即補充脫離蘋果後,人手大不如前。過往他們只需構思好影片題材和拍攝大綱,便可專心做訪問,自有同事打點其他事宜。但頻道目前只有兩個全職及三個兼職員工,人手大不足,拍攝、後期剪輯、社交媒體營運以至客戶接洽等都要「一腳踢」。新創立平台不免比以往大公司更難借產品,但阿聰表示幸好從事這行多年,一早已累積一定人脈網絡,以往合作夥伴依舊願意幫忙,令頻道運作更順利。除了要耗費更多心力,Vincent坦言製作亦因而有所取捨,影片現時鏡頭較為單一,剪輯亦較以往簡單,但他們認為簡單剪輯亦能貼合部分觀眾口味。

Gang的阿聰(左)和Vincent(右)在新的辦公室內準備拍攝影片。(吳芷晴攝)
Gadget Gang的阿聰(左)和Vincent(右)在新的辦公室內準備拍攝影片。(吳芷晴攝)

自立門戶後,他們選擇題材更有自主性,阿聰指以往在「果籽」時為避免讓觀眾認為是廣告,比較少做單一電子產品測評,相反更多做特別主題有關的科技影片。拋開傳統大媒體的包袱後,目前他們主要拍攝電子產品測評,不時更會有動漫評論、導演評鑑等以往未曾做過的議題。但自立頻道後,因資源受限,現時未能做到以往的深度專題或人物專訪,受以往工作經歷影響,他們仍希望日後能再製作更多深度專題。阿聰表示不願為頻道定位設限,期望從科技角度討論其他社會議題,例如智能家居怎樣幫助傷殘人士生活,傳達科技以外的資訊給觀眾:

「無論做 YouTuber還是傳媒,我們都有社會責任,希望能略盡綿力幫助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