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專頁冒起 民間書寫香港史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自反修例運動後,多個香港歷史專頁在網絡冒起,既有講述香港殖民時代,又有敘說改革開放後的中港兩地變遷。精美的設計圖片以及淺白易明的文字,吸引了不少觀眾訂閱,有的專頁內容更出版成書籍,主打「香港史」、「教科書不會教你的歷史」,在書展被搶購一空。社會興起討論香港史的熱潮,繼2014年雨傘運動後,民間撰寫香港歷史似乎再次成為常態。

記者|朱家桓 編輯|黎嘉琪 攝影|黎嘉琪 美術|馮芷欣 

2019年反修例運動後,有20多個歷史專頁在網絡上出現,「Last Minute 香城史」(以下簡稱香城史)是其中一個。專頁主要是整理歷史文獻及書籍內容的二手資料,以1841年香港開埠為始,暫定於1997年香港回歸作結,每周依著時間軸的發展,撰寫歷史故事及重要事件。在一年半以來,他們吸引了超過15,000名網民訂閱。暫時最多讚好的帖文是「消失的調景嶺(三)一個時代的終結」,講述昔日的調景嶺在國共內戰後擁有「小台灣」稱號,有逾3,000人讚好。

無力感籠罩 盼從歷史中追源索始

90後的Margaret和Elvis在2020年4月成立香城史,他們在大學分別修讀文化研究及社會學,並非歷史系出身,現時的全職工作亦與歷史無關。開設專頁前,Margaret直言對歷史的認識只限於初中的中史科,從沒想過開設歷史專頁。

2020年初,社會運動氣氛變得低迷。被無力感侵襲的Margaret有次聽著本地歌手Heyo的《我歌》,其中一句歌詞是:「就俾我用我嘅聲音去延伸我哋民族嘅根」,她開始思考什麼是「民族嘅根」。有天她靈機一觸,想到可從歷史中追源索始,或許解答到心中的疑問,例如對香港人的身分認同等,於是就邀請大學朋友Elvis一起成立香城史。

創辦人Margaret(右)及Elvis(左)於2020年4月成立「Last Minute香城史」專頁,書寫被遺忘的香港故事。(黎嘉琪攝)

投入歷史研究 於書本發掘歷史另一面

初期撰寫香港開埠的歷史時,Margaret和Elvis只是上網簡單地找一些「罐頭文」作參考。 當他們投入經營專頁後,除了簡單介紹歷史故事外,更想讓讀者宏觀地了解歷史發展,便開始順藤摸瓜地研究,他們先從坊間的「撰寫歷史入門書」著手。

不喜歡借書的Elvis,有時為了一本參考書其中的小章節,便直接購買新書本,笑言在家中「被書本包圍」,有時亦在書本中發現不為人知的歷史知識。一般人對鴉片戰爭的認識只有林則徐於虎門銷煙,然後英國人在鴉片戰爭中戰勝大清,並取得香港的管轄權。有一次,他們閱讀香港大學出版的《Merchants of War and Peace: British Knowledge of China in Making of Opium War》,該書提到原來當年香港並非英國首選,而是舟山(位於寧波對岸的群島),甚至連英女皇維多利亞也曾嫌棄香港,他們後來也有在專頁中提及這段有趣歷史。

曾錯用歷史圖片 謙虛學歷史

每次撰寫約700至1000字的帖文時,除了著重參考書目文獻,他們同樣重視歷史相片來源。Margaret每次都花不少功夫尋找相片出處,不過再小心謹慎,也有出錯的時候。他們笑指曾錯用了一張日軍登陸太古船塢的相片。由於多人引用過該相片,他們也未曾懷疑出處。結果最近看到浸大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的「香港戰役」網站,才發現這張相片是當時日本的政治宣傳片,模擬登陸太古船塢的情境,並非當刻的真實畫面。

日據時期,日軍為拍攝宣傳電影,重演攻進太古船塢的情景。(資源來源:鄺智文(2021)。1941年香港戰役空間史研究計劃。檢索於2021年10月10日,取自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史庫》:https://digital.lib.hkbu.edu.hk/1941hkbattle/)
日據時期,日軍為拍攝宣傳電影,重演攻進太古船塢的情景。
(資源來源:鄺智文(2021)。1941年香港戰役空間史研究計劃。檢索於2021年10月10日,取自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史庫》:https://digital.lib.hkbu.edu.hk/1941hkbattle/

開設專頁至今,由不懂歷史到略知一二,他們仍不斷自學及摸索,Elvis指:

「會發現一個歷史學家是怎樣思考,有什麼應該要避免,一些歷史焦點又如何運用,或者怎樣才是寫歷史。(我們)多了這些思考,一路做才發掘到出來。」

歷史非官方專利 人人可寫歷史 

專頁成立在社運之後,但Margaret和Elvis均表示不希望透過專頁滲透政治立場或傳達政治訊息,否則會違背寫歷史的原意:「這是利用歷史,沒有尊重歷史,利用犧牲了的軍人及市民,(我們)不想做這件事。」他們亦覺得寫歷史不是官方的專利,任何人也可以記錄歷史,即使像他們一樣不是歷史本科出身:

「有一個慣常說法:『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這句話是不對的⋯⋯ 歷史不會絕對由一方控制,如果你覺得(歷史)是被某一方控制,你便放棄,這是你懶惰。」

「Last Minute 香城史」專頁內容結集成書,今年出版《空白的一百年——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香港歷史》。面對國安法下的紅線,他們指暫未有自我審查,會繼續做好本分。(黎嘉琪攝)
「Last Minute 香城史」專頁內容結集成書,今年出版《空白的一百年——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香港歷史》。面對國安法下的紅線,他們指暫未有自我審查,會繼續做好本分。(黎嘉琪攝)

紅線滿佈 離港只為續寫歷史

除了有本地歷史專頁外,也有港人在海外撰寫香港史。香港考評局前歷史科評核發展部經理楊穎宇就是其中一人。楊穎宇畢業於港大歷史系並取得博士學位,成為博士後研究員時,開始仔細研究香港史。他於2005年加入考評局,本打算以歷史學者的身分一直在港工作,不過去年卻陷入文憑試歷史科出題的風波。題目問及考生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被指具引導性、美化日本侵華,最終考評局宣佈取消試題,他因受壓而辭職。

「歷史與政治的關係太密切,你要做有意思的(歷史),在香港已經沒有條件讓你做,你做歷史本身隨時會踩紅線。」

楊穎宇認為在國安法下,官方途經如歷史科目及教科書,討論歷史的空間已消失,只能夠透過民間自發撰寫香港史。他於今年七月移民英國,並計劃繼續撰寫香港史。海外有朋友也希望整理香港歷史,例如舊香港事件、 香港人身分認同及粵語等。他現籌備在《眾新聞》、《立場新聞》續寫有關香港歷史的專欄,並正與媒體洽談重新啟播昔日他在《蘋果日報》主持的《這才是真實的香港史》節目,不想「香港人身分認同的文化『煙銷灰滅』。」

楊穎宇在海外仍然努力撰寫歷史,為的是捍衛香港史,擔心部分歷史事件日後絕跡。(受訪者提供)
楊穎宇在海外仍然努力撰寫歷史,為的是捍衛香港史,擔心部分歷史事件日後絕跡。(受訪者提供)

要在海外撰寫香港史,中文參考書目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若想在英國尋找中文書籍,卻是天大的難事。因此他移民前,決定把家中近200多箱書籍運到英國。他更笑言自己有三至四箱民國時期的書籍,相信如果出售的話,絕對能賣到一個好價錢。不過現在為了撰寫歷史,卻花費了「天價」的運費,但他認為是值得的。

「所謂『盛世讀經,亂世讀史』。我們身處亂世當中,更加需要歷史來鞏固我們的身分認同。」

牛津博士生的發現 

26歲的牛津大學歷史博士生Reynold,畢業於港大歷史系並攻讀碩士,期間研讀香港史及香港博物館發展。現時的博士論文與英屬東南亞的博物館相關,而研究香港歷史專頁則是他的個人興趣。他留意到近年坊間愈來愈關心歷史,今年4月他整理社交媒體上以香港歷史為主題的專頁列表,舉出專頁的成立年份、主要歷史內容、宗旨,甚至追溯成立人或機構背景,共整理了71個香港專頁及頻道。

Reynold指2014年前,普遍歷史專頁皆以趣怪內容為主,例如分享有關道路名稱如北角七姊妹道由來等冷知識。但2014年社運及後,隨著本土派的崛起及香港人身分受到衝擊,開始有大批歷史專頁湧現,而內容亦轉為探討政制、本土文化及香港人身分認同等議題。根據列表統計,2014年或之前只有16個歷史專頁,隨後五年增加了35個。去到2020年至今,又多了20個。

大學線製圖
大學線製圖

建制背景專頁冒起 嘗試淡化敏感歷史

不過,近年湧出的歷史專頁並非只從本土角度探討香港歷史。Reynold觀察到,在2019及2020年間,愈來愈多建制背景的歷史專頁相繼冒出。其中,2020年成立的「時空筆記」為團結香港基金(董建華擔任主席)旗下中華學社(「當代中國」網站)的專頁。除了帖文,專頁也會轉載「當代中國」文章,分享香港當年今日的集體回憶,例如颱風、東涌新市鎮發展及怡和大廈的歷史等。同時,專頁著重中國對香港的影響,會分享改革開放40年來中港兩地的變遷,例如講述中英談判與97年前途問題,甚至是中國的歷史或現代成就。

大學線製圖,截至2021年10月13日。
大學線製圖,截至2021年10月13日。

Reynold指很多專頁帶有既定的政見及觀念,例如建制專頁會更聚焦中國歷史,避談敏感事件如六四等。他亦提到有專頁會「踩鋼線」地描述歷史,即不會完全製造虛假的歷史,而是提出所謂「特別」的史觀,但內容就較斷章取義,沒有宏觀地看歷史,例如講述六四事件時,只寫示威者搶奪裝甲車。Reynold指:「雖然當時的確有一些解放軍軍車被焚毀,但事件主軸是否就是學生攻擊解放軍呢?這事情值得商榷。」《大學線》記者曾聯絡有建制背景的歷史專頁「史檔」作訪問,可惜不獲回覆。而「時空筆記」則向本刊簡介其背景及理念,惟未有接受訪問及查詢。

相反,Reynold發現有些非建制背景的專頁比較聚焦殖民時代歷史,會不自覺浪漫化殖民時代的管治,例如讚揚英國對香港開埠初期的貢獻,令香港由荒島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卻輕描淡寫或忽略貪污問題和種族歧視。不過他表示,撰寫歷史不可能百分百客觀中立,加入主觀觀點亦是合理,但前提是不要扭曲史實。

Reynold認為歷史專頁的湧現,將歷史轉化成容易消化的內容,有助歷史普及,是「連接學術界歷史的橋樑」。(受訪者提供)
Reynold認為歷史專頁的湧現,將歷史轉化成容易消化的內容,有助歷史普及,是「連接學術界歷史的橋樑」。(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