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訓練像真 助弱勢強化生活技能

「媽媽叫我取出煲裏的蒸架,我捧著蒸架就跑到洗手間,因為我怕火!」現年46歲的周穎珊是輕度智障人士,目前入住仁濟醫院轄下的輔助宿舍,週末和假期會回家與家人同住。她的父母已年屆70歲,體力有限,偶爾會叫她幫忙處理家務。但穎珊因多年前在廚房被嚇到,留下陰影,從此不敢踏進廚房半步。直至虛擬實景(簡稱VR)訓練出現,才令她克服心理障礙。

記者│莫曉璇 何玉菡 編輯│張婷婷 攝影│莫曉璇 何玉菡 美術│陳耀珊

智障人士的記憶力和認知能力都較一般人弱,他們需要較長時間重複練習,才能牢記每一個生活技能的步驟。穎珊過往曾在超級市場拿東西後,忘記付款就離開,引起誤會。但訓練員不能經常帶學員到超級市場實地訓練,因超級市場人流較多,環境嘈吵,亦容易令他們情緒受影響,作出激動的反應。

仁濟醫院盧李佩貞紀念工場主任孫森豪表示,用實景實物的傳統訓練方法,受環境和人力等因素限制,例如惡劣天氣會增加意外的風險;行動不便,如持拐杖或坐輪椅的學員,職員便不能夠帶他們到太遠的地方訓練。學員外出時,見到新奇的事物亦可能會興奮大叫,他說:「街坊對智障人士的認識不夠,容易產生歧視目光,我們亦擔心學員會騷擾到他人。」

VR虛擬實景訓練 打破傳統限制

基於傳統訓練受環境和安全限制,仁濟醫院社會服務部去年與思穎創新科研有限公司合作,研發了一套VR訓練流動應用程式,首階段的試用計劃在仁濟醫院轄下六間院舍和中心進行,為50位18至60歲、輕度至中度智障學員進行十星期的訓練,穎珊是學員之一。該VR訓練系統只需在一個三米乘三米的空間便可進行,在院舍工友協助下,學員戴上頭戴式眼罩,左右手各持一個控制器,便可在一個模擬超級市場的環境下購物。訪問過程中,穎珊興奮地示範。記者從電腦屏幕觀察她眼中的畫面,看見穎珊左手持購物清單,右手從貨架上挑選出合適的貨品。完成後,她走向虛擬收銀員處付款。開朗的穎珊完成整個購物過程後咧嘴大笑,更多次重複「一定要記得付款!」該VR訓練系統亦包括模擬廚房煮食和清潔訓練,希望訓練學員由購物到煮食,再到清潔都能一手包辦。

穎珊正戴上頭戴式眼罩,進行VR清潔訓練。每次訓練時,都會有一個宿舍職員陪同,以免使用者在訓練期間跌倒。(莫曉璇攝)

在輔助宿舍工作的社工周俊賢見證穎珊的改變,他指穎珊在第四次VR訓練時,已不用靠系統提示也能記得下一個步驟,完成VR訓練後更已可以進入真實廚房煮食。其他學員使用VR訓練後,在真實環境中購物、煮食和進行清潔的表現亦有改善。主任孫森豪補充,雖然VR訓練比較間接,但他認為學員可先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下重複練習,熟悉環境:「多了這些模擬訓練機會,總比學員要等候幾個月才能夠出外(訓練)一次好。」

AR教材 助自閉症兒童上廁所

除了利用VR幫助智障成人外,現時亦有特殊學校利用擴增實境(簡稱AR)教材幫助自閉症兒童掌握生活技能。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南昌紀念學校是一間中度智障兒童學校,學校在2018年與愛識有限公司(AESIR.HK)合作推出AR教材──《我的生「活」日記》。教材書選取了九個日常生活技能,包括較簡單的刷牙穿衣,以及較複雜的坐小巴和到快餐店買食物等。老師只需在平板電腦下載該教材的AR應用程式,再將相機鏡頭對準實體書或電子書,學生就能看到立體的AR角色出現在現實場景中。角色會示範不同的生活技能,學生可跟著學習。

《我的生「活」日記》教材整合了學生一天的生活流程,從中教授學生九個獨立生活技能。家長亦可以在網上免費下載教材的電子書及應用程式。(莫曉璇攝)

王詠欣老師指校內大部分智障學生同時患有自閉症及言語障礙,因此學生的表達能力較弱,不大懂得表達自己的生理需要。她又指出,智障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較弱,學生在學校掌握技能後,去到另一個陌生環境時,又無所適從:「當他們在學校學會刷牙,但回到家中發現洗手盆不同了,便不肯刷牙。」因此,老師在教導智障學生生活技能時,都需要「畫公仔畫出腸」地教,然而上廁所大小便又涉及私隱,難以跟學生到洗手間逐步教。 而系統內的AR角色則是一個與學校學生穿著相同校服的小人偶,場景設定亦與校內課室一模一樣。

學生使用AR教材學習刷牙。 (受訪者提供)
王詠欣老師(右一)會先用AR圖書讓學生理解如廁步驟,再用實物教具(紙巾、假屁股)來訓練學生。(何玉菡攝)

AR教材的好處在於虛擬動畫配合實際環境,學生在家中使用時,AR教材的背景可以轉化為家裏環境,能讓他們將技能應用在不同環境中。王詠欣老師表示,使用系統教導學生生活技能的效果出奇地好。曾有一位一年級學生從小到大都只用尿布,不願意坐馬桶大便,家長教導了兩年都無計可施,但使用教材兩星期後,家長就向她表示,學生主動要求坐在家中的馬桶大便,對此感到大為驚喜。

公營醫療作先驅 推動VR技術

除了私人公司研發VR和AR應用程式訓練系統外,公營醫療體制早於十數年前已經把VR技術應用在復康訓練。現職醫管局社區復康中心主管的吳倩華,2005年時是九龍醫院職業治療部主管,她當年為部門引入VR系統,供腦創傷和中風病人進行生活技能訓練。系統至今已推廣至醫管局所有的公立醫院及社區健康中心,服務病人種類涵蓋腦退化和認知障礙患者等。現時該套VR系統共有五個場景,包括廚房、地鐵、提款機、超級市場和馬路。治療師會先評估病人對技能的掌握程度,再按照不同程度和病人需要去調整程式及訓練。

吳倩華(左一)稱在海洋公園見到長者玩VR遊戲,啟發她引入VR到醫院。(莫曉璇攝)

醫管局社區復康中心高級職業治療師陳家樑表示,他們在設計訓練程式時,把複雜的事件分拆成許多細小的步驟,並分成不同的困難程度,透過重複練習特定步驟,讓患者逐步掌握重點。系統會提示患者下一步的步驟,避免他們因失敗而引起挫敗感。一如上述各受訪者所言,治療師陳家樑強調VR訓練只是輔助,並不能完全取代傳統訓練,兩者相輔相成。患者會先經過VR練習,再到真實環境作訓練。

3D眼鏡代替眼罩 延長訓練時間

然而,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接受VR訓練,思穎創新科研有限公司行政總監葉智斌坦言,由於大部分VR訓練系統,需要使用者帶上頭戴式眼罩,眼罩內近距離的強光容易令一些對光較敏感的病人,出現頭暈或抽筋、癲癇的情況。同時,自閉症患者抗拒被束縛,帶上頭戴式眼罩時會感到不適,故不建議他們使用。醫管局社區復康中心亦因為擔心副作用,在使用VR進行訓練時棄用眼罩,改用肉眼直接觀看屏幕。唯缺點是使用者代入感會減低。

葉智斌不建議一些對光較敏感的病人使用頭戴式眼罩進行訓練。(莫曉璇攝)

不過,原動力科技有限公司(Motive Force Technology)在2016年成功研發的「VirCube」VR系統,讓長者、智障人士或殘疾人士進行虛擬實境訓練時,以3D眼鏡代替傳統的頭戴式眼罩,場境亦將直接投射到使用者的四周,無須再在眼罩內觀看。公司創辦人曾俊雄指,一些頸椎活動能力有限的長者或殘疾人士,帶一個前重後輕的眼罩會感吃力。3D眼鏡較輕便,不但可長時間佩戴,且成本低廉,只需數百元,比起坊間一萬多元的VR眼罩價錢低得多。公司創辦人曾俊雄笑說:「即使你一日跌爛一副,成本也不是很貴。」現時有十數間機構正在使用該公司的VR系統,公司亦正不斷設計新的場景,包括傳統節日搶包山、龍舟賽事、嘉年華會等。

曾俊雄以3D眼鏡代替傳統的頭戴式眼罩,令使用者可佩戴更長時間。(莫曉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