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新論】審計報告對港台是否公平?

審計報告指港台收聽率下降,成本卻高昂,引起軒然大波,有傳媒更以頭條報道事件。建制派議員藉機指責港台立場偏頗,因為反政府故遭市民唾棄。此等無理判斷大可不理──若留意報告內容,以時事節目為主的第一台,聽眾人數五年間上升兩成五。相反,自從第六台不再轉播英國BBC,轉為全日播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聽眾人數反而大跌五成七。所謂「愛國愛港」是否較有市場,答案相信不言而喻。

撰文│高仲禮 美術│呂美珊

值得留意的是,普通話台(AM621)的聽眾同樣嚴重下跌,五年間流失七萬名聽眾。該台晚間的黃金時段,現時播放「社區參與廣播」節目。該計劃資助社區組織製作節目,主題談及少數族裔、文化等,讓無權者得以發聲充權。此類節目本就不是迎合大眾口味,內容牽涉小眾權益和趣味,收聽者本應較少。加上現時少人收聽AM頻道,要把聽眾下跌歸咎於港台員工錯誤,絕非公平。

電視服務方面,審計處批評港台電視31台收視率偏低,平均只有0.1點收視。若以此證明節目質素不高,同樣是說不過去。單看2018年第三季的港大民研,十個最高欣賞指數的電視節目當中,港台佔了其中六個,成績拋離各間商營電視台。審計報告指,六個於商營頻道播放的港台節目,例如鏗鏘集、頭條新聞等,收視至少有4.6點,而且還不是於黃金時段播放。由此可見,問題並非節目質素,而是所謂「慣性收視」累事,要解決亦絕不容易。

誠然,港台以有限資源維持運作,已是盡力而為。自從亞視停播以後,港台突然要接管兩條數碼電視頻道,資源卻未見有相應提高。31台於2014年啟播前,港台每年只需製作約760小時節目。現時為配合每天19小時廣播,全年製作時數已逾1,400小時。然而,電視財政撥款卻未按比例上升[1],新大樓的興建更是遙遙無期。署方批評31台重播太多,32台播放過多雜項內容,又會否批評政府撥款不足?

香港電台伴隨港人走過多少歲月。際此風雨飄搖、社會撕裂,我們更需要公共廣播促進公民之間的討論,以及一個相對自主的新聞編採機構。當然,部門管理層亦需設法改善宣傳方式和編制,提升節目的認知度,別讓員工辛勞做出優秀成果,卻因收視不高而遭批評。

筆者現為香港電台兼職員工及服務提供者。

[1]公共事務及綜合電視節目撥款:
2013–14年度,361.5百萬(實際)
2018–19年度,560.8百萬(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