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不服藥 新針或成出路

使用針劑成趨勢 促政府增撥資源

王明爍指,政府近年有增撥資源予精神科藥物,相信會有更多精神病患者能提早注射針劑。(蘇墁鈺攝)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曾向政府倡議,增撥資源讓精神病患者提早使用新針。協會主席、公立醫院精神科醫生王明爍指,從多個研究和臨床經驗可見,超過一半服用口服藥的精神病患者有自行減藥或停藥的情況,很多病人都表示服用口服藥讓人犯睏、影響生活,但自行減藥或停藥又令復發機會上升。相反,新針的副作用相對少,能夠穩定病人情況,改善認知能力,病人也會更願意接受。

王明爍表示,現時公立醫院醫生的做法是先為病人處方第二代口服藥,若病人不按指示吃藥,復發後才安排打針。由於資源不足,醫生通常都是先處方注射第一代版本,若副作用嚴重至影響日常生活,醫生才會考慮轉用新針。他批評本港的做法過時,在澳洲、英國等地,病人在患病初期已經會獲處方新針,免卻他們承受第一代藥物的副作用。雖然新針成本昂貴,但能夠令病人情況穩定,長遠來說能夠減低住院的醫療成本,王明爍故盼政府增撥資源,讓更多病人能提早接受新針治療。

在公立醫院兼職看診的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說,現時公立醫院並無就醫生處方新針作出明確指引,處方針劑的數量亦不設限額,病人服用哪款藥物都是醫生臨床判斷的。他表示自己開藥時,一般會先考慮藥物的副作用,其次是病人會否依指示服藥,最後才是療效。

黃宗顯指,約一半精神病患者病識感低,以致抗拒服藥。(蘇墁鈺攝)

他指第一代與第二代藥物療效相差不大,但第一代藥物會有手震、肌肉僵硬等副作用,第二代藥物的副作用則比較輕微。若有首次病發的病人求診,他都會先考慮處方第二代藥物,至於處方口服藥還是針劑,他說會考慮多個因素,包括病人服藥情況、是否意識到自己患病、有否依指示服藥等。

根據醫管局數字,去年度只有不足百分之一精神科病人使用新針。黃宗顯指出,政府投放在藥物上的資源多寡固然有影響,但新針在本港推出只有約10年,很多早年發病的患者已經穩定地服用口服藥,如果他們狀態無恙,醫生也不會隨便轉藥。然而,隨著更多人對新藥有認識,他預計新針的需求將會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