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園四十年

一九七零年城門郊野公園試驗區燒烤場,當時的燒烤爐及椅子均以石頭砌成,燒烤爐造價約一百元。(受訪者提供)

編輯│余珈澄 記者│莊曉彤 曾詠珊 攝影│余珈澄

123HKhistory_01香港郊野公園佔地四成,是香港人的「後花園」。但近年,有人對郊野公園虎視眈眈,行政長官梁振英及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均曾提議動用郊野公園土地解決房屋問題。不過,40年前港府劃定郊野公園,同時訂立了《郊野公園條例》,為香港的自然環境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這道防線不單保護了生態環境及水源,同時也為市民保留了一個遠離俗世紛擾的天地。

香港早期的自然保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木材和燃料嚴重不足,人們上山大量砍伐樹木。二戰結束後,香港山頭都成了光禿禿一片。研究郊野公園超過20年的浸會大學地理系教授黃觀貴指出,英國人重視自然環境,英國政府在殖民地會設立林務部門,在香港亦不例外,因此港英政府開始大規模植林:「不過當時的保育只意味著不破壞、不發展郊區。」

戴爾博夫婦2005年到港出席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東亞地區會議,手持《香港保存自然景物問題簡要報告及建議》。(受訪者提供)
戴爾博夫婦2005年到港出席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東亞地區會議,手持《香港保存自然景物問題簡要報告及建議》。(受訪者提供)

直至60年代,香港正值林務業轉型期,市民開始以火水及石油氣取代柴薪,對林木的需要減少,加上植林工作亦已完成,港府需要思考如何把林務業轉型。1962年首屆世界國家公園大會在美國舉行,自此愈來愈多國家建立國家公園及推行自然保育政策。漁護署前助理署長王福義表示,當時香港的知識份子如香港大學生物系的學者及漁農署(現稱漁護署)的外籍官員均鼓吹保育,新加入政府擔任林務官的戴禮(P. A. Daley)亦認為林務對保護環境有重要作用,因此植林的政策開始注入自然保育的概念。

然而,王福義指當時政府官員對自然保育認識不足,所以港府邀請了美國環境科學專家戴爾博夫婦(L. M. Talbot & M. H. Talbot)來港勘察郊區情況,並重新檢視香港大學的的研究,提出有關自然保育的建議。戴爾博認為香港郊區最大特色,就是與人煙稠密的都市非常接近,這在世界其他國家並不多見。他其後撰寫的《香港保存自然景物問題簡要報告及建議》,成為香港郊野公園的發展藍本。

港督麥理浩(左)與林務主管賀以理於1966-67年間商討如何規劃郊野公園。(漁護署提供)
港督麥理浩(左)與林務主管賀以理於1966-67年間商討如何規劃郊野公園。(漁護署提供)

當年曾發生一段小插曲,戴爾博乘小型飛機進行高空考察,豈料飛機在北大嶼山上空發生爆炸,飛機墜海。幸而他與機師能及時逃出機艙,被駛過的舢舨救回。翌日報章以此事故作頭條,笑稱這次為「香港首次水底空中勘察」。身處美國的戴爾博接受本刊電話訪問,這位香港郊野公園之父笑言:「此事也有好處,使更多市民知道我們為香港的郊區進行研究,對郊野公園概念不認識的市民亦會主動找我們了解更多。」

保護水塘 禁足不如開放

最早期發展的郊野公園大都環繞水塘,例如城門和金山郊野公園。在郊野公園正式成立前,政府為了保護水塘,一直禁止市民進入附近範圍。戴爾博表示,當時市民認為水塘不是大眾共有的財產,便在附近任意開路、砍伐樹木及生火,破壞水塘環境。戴爾博向港府提出,開放水塘,能讓市民意識到自然環境是屬於大眾的,反可以控制他們的行為,而根據世界各地管理郊野公園的經驗,建立郊野公園系統反而可改善水塘受污染的情況。最後港府接受戴爾博的提議,把水塘範圍納入郊野公園。

一九七零年城門郊野公園試驗區燒烤場,當時的燒烤爐及椅子均以石頭砌成,燒烤爐造價約一百元。(受訪者提供)
一九七零年城門郊野公園試驗區燒烤場,當時的燒烤爐及椅子均以石頭砌成,燒烤爐造價約一百元。(受訪者提供)

規劃目的為康樂  亦為政治

戴爾博在考察期間聽到不少香港市民說:「香港沒有度假的地方,即使放假也不知去哪裡,又不夠錢到其他國家旅行。」他建議政府興建郊野公園的另一目的,是為滿足香港人對本地康樂活動的需要。他與政府進行為期兩週的實驗,開放一個位於九龍的水塘和附近郊區,並在報章宣傳,歡迎市民前來郊遊。水塘開放兩週,大受歡迎,首個週末已吸引過千市民到訪。在郊區觀察的戴爾博,更加肯定開放及規劃郊野公園對香港市民的重要性。

1966年天星小輪加價,市民上街抗議,最後引發九龍騷動,政府在《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指出其中一個真確的說法:「這個問題(九龍騷動)純粹是青年人比較衝動,沒有適當的途徑發洩精力和情緒所造成的。」報告書亦提到有需要增加設備,以提供康樂和有建設性的活動。翌年的六七暴動更成為規劃郊野公園的催化劑。王福義教授於70年代加入漁農署,擔任林務主任,負責規劃後期成立的郊野公園,他認為港英政府決定發展郊野公園,背後亦有政治考量:「我相信最初的想法(規劃郊野公園)是為了讓青年人發洩精力,不要在社會『攪攪震』。」

六七暴動後,設立行山徑成為政府規劃郊野公園的重點。漁農署同時會發掘供遊客遊覽的地方或平地興建康樂設施,如燒烤場及營地等,又舉辦林務營,讓中學生在暑假期間參與林務工作。在郊野公園成立前,政府在1971年率先於城門水塘開設郊遊和燒烤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