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報料群組湧現 突發記者化身守門人

記者│詹芷雅 編輯│唐立培 攝影│詹芷雅 蘇進燊 唐立培

手握一部電話,「咔嚓」不花一秒鐘,再將影像上傳至社交媒體,一個「分享鍵」迅速將訊息散播開去 ,「影相拍片」不再是新聞界專利。以往交通意外或大火等突發新聞,都依賴突發記者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報道,如今網民自發在Facebook開設報料群組,互通消息,群組頓成突發記者新的資訊來源。然而,網民報料未必完整真確,新聞從業員更要像偵探般謹慎求證,做好「守門人」角色。

報料群組冒起 傳媒紛紛轉載

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有多個以互通突發事件消息為主的群組,成員可以隨時隨地張貼事發現場相片或影片發布消息。有按地區設立的群組,如「大埔友」和「北區友」;也有名為「小心駕駛」的群組,專門發布交通突發事故。

2013年成立的「香港突發事故報料區」,是較受關注的報料群組,成員已超過14萬,當中有不少是記者。群組創辦人兼管理員文禮是資訊科技從業員,他和另一創辦人阿良有見於政府執法部門多年前改用加密數碼化的通訊系統後,消息來源大減,突發新聞愈來愈少,他擔心市民的知情權會被剝奪,便本著方便傳媒的想法開設群組。

群組成立後的一年多,成員人數不過二萬。令該群組受外界廣泛關注的,是2014年12月告士打道解款車跌錢事件。當時有一位成員把現場解款車、地上鈔票等相片貼在群組內,又轉發到多家傳媒的專頁。「香港突發事故報料區」逐漸為人所知,多個媒體的記者亦紛紛加入群組。

群組收料快 惟真偽難辨

在政府使用通訊加密系統前,新聞界一般以俗稱「聽機」的方式,由突發記者收聽999通訊系統,獲取最新、最準確的突發消息,即時趕往現場,有時比警察更快。不過,當局改用加密數碼化通訊系統後,突發記者無法再透過「聽機」獲取第一手資料,現時便改由網上多個不同的突發報料區獲取即時資訊,同時留意警察公共關係科(PPRB)及政府新聞處發放的消息。

林樂軒同意網民提供的相片或影片能夠讓記者得悉突發事故的嚴重性,方便記者安排採訪行程,惟使用時須小心謹慎。(唐立培攝)
林樂軒同意網民提供的相片或影片能夠讓記者得悉突發事故的嚴重性,方便記者安排採訪行程,惟使用時須小心謹慎。(唐立培攝)

除了模式大有不同,官方渠道和報料群組的「放料」速度也有明顯差異。《明報》突發組記者林樂軒憶述,去年5月香港城市大學發生塌天花事件,當時他與同事先在「香港突發事故報料區」留意到有網民發布消息,其後才在警察公共關係科的網站上看到相關消息發布。

不過,林認為網民提供的資料未必準確完整:「佔中的時候黃之鋒的錄音都可以是假的。」(網上流傳黃之鋒錄音,他說金鐘灣仔已經淪陷,演藝學院和循道衞理堂有大量催淚彈,請示威者盡快撤退,未出發的留在家中。其後黃之鋒專頁澄清,該電話錄音屬偽造)他強調記者必須多方求證,運用資料時須確保報道的真確性:「快與真之間,我寧願選擇準確。」

馮國良表示,受資源所限,《香港01》只會選取「報料」群組中較有價值的突發新聞。(唐立培攝)
馮國良表示,受資源所限,《香港01》只會選取「報料」群組中較有價值的突發新聞。(唐立培攝)

《香港01》副採訪主任馮國良亦認同,「報料」群組有助突發記者工作:「現時人人一部手提電話,一見即『po』(貼文),一定比警察快」。但他同樣指出記者在使用網上資料前必須求證,維護傳媒機構公信力。他提到,早前報料群組流傳一名在超市工作的「大隻送貨女」相片,但仔細查閱網民留言,並派記者到該超市實地求證後,才發現這其實是舊聞。

任職本港一間電子傳媒的採訪主任李先生(化名)則指出,電視台在決定是否運用報料群組上的資訊時,會格外謹慎,並只採用不經剪輯片段,同時向PPRB求證及派攝影隊到現場採訪。他說,電視新聞要求消息準確,因為報道出錯會招致大量投訴,通訊事務局會對相關機構作出勸諭或罰款,嚴重事件更有機會影響將來續牌。而且若報道失實,「記者對不起自己的專業操守。」128_breakingnews_chart1

繼續閱讀:

從鬥「快」到鬥「闊」 突發新聞資訊更豐富

傳媒轉載群組影像 不標來源惹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