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藝術抗爭

編輯│鄧慧儀  記者│余思朗  攝影│余思朗 鄧慧儀

三年前,一班菜園村村民到立法會門外反高鐵,爭取不遷不拆。村民和支持者不只高聲呼喊口號,還手持稻米、赤著腳邊走邊跪,以作無聲抗議,是為「苦行」。這行為令社會出現「快樂抗爭」的概念,抗爭和反抗不再局限於憤怒和悲傷。自此,愈來愈多藝術家介入社會議題,用影像、裝置藝術及畫作,成就另一種溫柔而堅毅的政治抗爭。

111art1藝術團體土地影像製作,利用影像記錄村民的生活。團員阿琳曾經是走到菜園村擋著推土機前行的「激進派」:「當時望著他們拆村,本來健康的樹一下子就倒下來,但我們人不夠多,唯一可以做的,就只是在旁觀看,以及用影像記錄。」

發覺自己無力與發展商抗衡,阿琳轉用唯美的拍攝手法,記錄鄉村美麗的一面,吸引城市人關注土地:「我們想大家走入村去感受,需不需要保留,是你自己感覺到的,不是我們告訴你。」

山地以YMCArts in Education Project的名義加入馬寶寶社區農場的文藝組。她受菜園村事件啟發,走入粉嶺馬屎埔村參加導賞團,發現新界東北發展計畫對鄉郊地區的破壞,她指:「現在有一群人主動站出來,但他們的聲音通常會被標籤為激進,你經常參加遊行集會已經被說成激進,但其實『激』在哪裡呢?」她認為,如果這樣就被視為激進,那麼有第二種方式去

111art7
壁畫: 海洋生物味道研究所 創作人:村民阿繁
協助村民: 德哥

讓人先思考、先感受嗎?故此,她展開了一系列推廣城鄉共生的藝術計劃,以藝術介入新界東北問題,舉辦馬屎埔村音樂會,邀請年輕義工為村民粉飾外牆,又請來本土藝術家在部分村屋外牆畫上壁畫,給予參加者一個藝術空間,思考城鄉共生的社會議題:「我們不是叫他們站在任何一方,總之是用藝術去介入一件事,以藝術手法讓你感受自己是準備好(抗爭)、是贊成,還是沒感覺、要反對。」

壁畫護村

眼見地產商收地逼走馬屎埔村居民,八成半住戶要遷出,又刻意把屋頂切走,令村景變得落泊,僅餘的百多戶村民都失去留守的希望,山地於是邀請義工為村屋塗上油漆,再請藝術家畫上壁畫,為村落加添生氣。        參與馬屎埔村壁畫創作的藝術家石家豪,以細膩的工筆畫聞名,他覺得與村民互動的過程有趣。張伯的屋位於村路中間,村民由起初好奇地在旁觀,到現在和石家豪打招呼、請他吃東西,甚至一起畫畫。

溫柔的雙刃刀

壁畫護村活動共有八名本地藝術家與一名村民參與,合共為馬屎埔村的七間房屋畫上壁畫,主要繪畫出鄉村及農業的美好風光,例如藝術家林東鵬的「代代相傳的家」就將馬屎埔村四季所種的農作物呈現於屋外,寓意要將該村的農村生活承傳下去。活動雖然喚起大家對馬屎埔村的注意,但藝術家亦反思「溫柔介入」會否帶來破壞。林東鵬過往關心環境,曾創作守護北極熊的作品,今次介入社會議題,為一荒廢村屋畫壁畫,他表示,創作的過程特別慢,而且一直很小心:「藝術是一把雙刃刀」,他曾擔心,藝術介入會吸引更多外來人入村,令鄉郊變成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