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美學 由雨傘開始

百家雨傘布 記載抗爭史

浸大視藝學院學生的作品〈百家遮〉,既美觀又能遮蔭。(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浸大視藝學院學生的作品〈百家遮〉,既美觀又能遮蔭。(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群眾色彩繽紛的雨傘陣,亦啟發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的學生,將三百把抵抗過胡椒噴霧和遭警員扯爛的破傘,縫合成面積達十米乘十米大的「百家遮」,並把作品掛在金鐘海富中心通往添馬公園的天橋上。其中一位參與製作的學生羅詠怡坦言,之前對社會運動不聞不問,直到看到警方施放催淚彈:「那一刻先是很驚訝,大家手無寸鐵,舉高了雙手,為什麼?」

催淚彈驅不走人群,反而鼓勵更多人參與運動爭取真普選,羅詠怡與同學討論後,嘗試以他們最在行的藝術創作發聲。同學們跑到金鐘收集雨傘,在現場放置破傘收集箱,然後把收集到的三百把破傘運回學校縫製,同學製作時沒有清洗雨傘,想要保留傘上的胡椒噴霧,希望切實記載九二八的抗爭畫面:「我們在縫合雨傘時,不慎沾到已經覺得眼睛很刺痛,難以想像被警察面對面噴的市民,當時感覺有多難受?」

近四十位同學花了三天趕製「百家遮」,羅詠怡說作品原意並非宣傳任何政治立場,而是想提醒市民,無論持什麼立場,大家都是一家人,希望以作品傳遞「百家布」那份互助互愛的精神,為香港未來送上祝福。

同學不眠不休完成作品,然而作品體積太大,令他們煩惱該如何將心血結晶運到金鐘,幸有熱心市民願意義務運送作品,在金鐘現場也不有少市民協助設置作品,「百家遮」實實在在體現了作品的互助精神。

金鐘雨傘人 與港人共同進退

115OC_art7「百家遮」下守護的不只是集會人士,還有以木塊製成、右手舉起黃傘的「雨傘人」雕塑。創作人Milk是音樂錄像攝影師,警方催淚彈當天,他亦在現場,他說,經歷過催淚彈襲擊後,不想再到前線以身體衝擊,後來他看到一幀示威者為警員撐傘擋雨的照片,覺得很有代表性,他在照片中感受到和平,於是他與另外兩位朋友花了三晚通宵,以廢置木櫃的木塊為材料製作雕塑,以藝術表達意見。

對於三米高的「雨傘人」成為金鐘集會的地標,Milk覺得很意外,對他而言,「雨傘人」並非為表達特定的個人訊息而生的藝術品,而是整個雨傘運動的一部分。運動朝什麼方向發展,作品的意義亦隨之改變,而作品在現場產生的氛圍,以及觀眾欣賞作品時所產生的感覺,已經是作品的訊息。Milk唯一可肯定的是,雨傘人會一直留守金鐘,與港人一同抗爭。

街頭畫室 藝術促進溝通

藝術家魂游亦「佔領」彌敦道作畫室,在馬路放置顏料,以雨傘為畫布,讓市民隨意在雨傘上作畫。魂游說,9.28當天在電視上看見警方施放催淚彈,令她回想起六四的情況,不禁流淚,她亦感覺到社會瀰漫著沉重的氣氛,希望透過在雨傘繪畫,讓市民抒發情感。有人在傘上畫黃絲帶,有的寫上愛與和平,有些人靜靜地畫完傘便離開,各有各排解心裡鬱結的方式。

在交通要道上作畫,引來內地遊客好奇的目光,亦惹來途人的指罵。魂游藉畫遮行動,與不同立場的人討論:「內地遊客會主動問我們發生什麼事,講述事情經過後,他們會送雨傘給我們畫;有人罵我們阻街,我們會關懷他問他要不要喝水。可能大家立場對立,但透過溝通,態度可以軟化。」畫遮不能即時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魂游說,藝術不是做「打支針就會好」的事,但她堅信,透過藝術行動與溝通,可以逐點累積抗爭的力量:「每個人身體力行去做小事情,世界就會改變。」

115OC_ar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