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美學 由雨傘開始

浸大視藝學院學生的作品〈百家遮〉,既美觀又能遮蔭。(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115OC_art9

編輯│梁嘉怡 記者│卜美銀 余皓懿 攝影│卜美銀 梁嘉怡

九月二十八日,警方施放八十七枚催淚彈及胡椒噴霧,驅散聚集在金鐘及中環的過萬名爭取真普選的示威者。面對警方武力清場,示威者緊握雨傘,以最不堪一擊的防備,抵抗警方的暴力鎮壓。催淚彈一役,讓雨傘由每家每戶必備的日常用品,變成無畏強權的象徵符號,開展一場與政權角力的雨傘運動,以及迸發無限創意的雨傘抗爭。

藝術與政治 密不可分

以法國大革命的畫作二次創作的標誌,來自居住在澳洲的內地人Pedro Shi,圖中的女神與小孩手上拿著未打開的黃色雨傘,有「準備抵抗」和「薪火相傳」的意義。
以法國大革命的畫作二次創作的標誌,來自居住在澳洲的內地人Pedro Shi,圖中的女神與小孩手上拿著未打開的黃色雨傘,有「準備抵抗」和「薪火相傳」的意義。

警方施放催淚彈當天,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黃國才正在台灣工作,隔著屏幕,心急如焚,於是希望創立一個平台,讓各地人士都能聲援運動。香港人用以抵抗警方武力的雨傘,在藝術家黃國才的眼中,除了是自衛工具,更是一個強烈的符號,象徵抗爭的勇氣。因此,黃國才在社交網站開始雨傘標誌設計比賽,讓世界各地的人,用另類方式參與雨傘運動。

比賽開始兩個星期,已收到超過二百份來自五湖四海的作品,社交網站上不斷有人轉發參賽作品,然而,得獎者沒有獎金,「獎品」是自由、公義和民主。黃國才說,比賽象徵人民與政權的長久角力,沒有完結的一天。

網絡無遠弗屆的影響力,令比賽成為外國了解香港情況的窗口,多個國際媒體,包括CNN,BBC等均邀請黃國才訪問,講解比賽的意義及香港的情況,有聽眾在法國里昂電台得悉黃國才的比賽,於是特意設計雨傘標誌以示對香港的支持。

黃國才認為,爭取民主等信念與原則,往往比較抽象,當抗爭運動有一個具代表的符號時,群眾會更容易理解運動的目標和信念,正如天主教的十字架一樣,讓參與者寄託訴求在藝術品上。

他說,單靠藝術未必能即時推動更多人走出來抗爭,但藝術的功能在於感召,令更多人關注事件:「參與未必在最前線,藝術可以發放情感及慈悲。『打仗』是漫長的,要做一個專業的『文化戰士』,專業地面對逆境。」透過收集一個個雨傘標誌,黃國才相信,藝術可以一點一滴地累積改變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