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廈食堂條例過時 駱駝漆事件的啟示

觀塘區工廈林立,內藏不少食肆,現有法例對工廈食肆諸多限制,食肆冒著違法風險選擇在此處落腳。(白曉穎攝)

今年8月底,位於觀塘駱駝漆大廈三座的「光榮米線」被地政總署指違反地契用途而結業,引起社會對於駱駝漆大廈,以至各區工廈內食肆違契或無牌經營的討論。9月下旬,駱駝漆大廈三座內的食肆大部分繼續營業,平日午膳時分,各樓層的食肆都有食客排隊等候入內用餐,似乎已不受事件影響。

管制工廈食堂牌照的條例四十多年來從未修改,社區結構卻早已變樣,有人批評政府此舉有如「以明代尚方寶劍斬清朝官員」。駱駝漆大廈並非孤例,觀塘區工廈林立,內藏不少食肆,現有法例對工廈食肆諸多限制,食肆冒著違法風險選擇在此處落腳,當中有何考慮?

記者 |白曉穎 編輯 │ 賴雨知 攝影 │ 白曉穎

根據地契條款,大部分工廠大廈地段訂明只准作「工業及/或倉庫」用途,若要把工廈改作其他用途,業權人需向地政總署申請豁免書或更改土地用途,因此在工廈內經營食肆屬違法,除非取得工廠食堂牌照的食肆獲批豁免書。

在工廠大廈内經營食肆,根據香港法例第132X章《食物業規例》,如涉及出售或供應膳食給受僱於該工廠大廈的員工,食肆需要取得工廠食堂牌照,由於牌照制度規定,工廠食堂範圍不得超過所在工廈之總面積的10%,所以一旦工廈的工廠食堂牌照額滿,一般經營者普遍會申請食物製造廠牌照,只准做外賣生意。

駱駝漆大廈三座內的食肆大部分繼續營業,平日午膳時分,各樓層的食肆都有食客排隊等候入內用餐。(白曉穎攝)

工廠食堂牌難申請  食肆冒險經營

若只持有食物製造廠牌照,卻以工廠食堂的形式經營食肆屬於違法行為,但仍有不少人願意冒著違法的風險開店,以駱駝漆大廈三座爲例,即便經歷「光榮米線」被控違契的事件後,平日的午膳時間,這些只持有食物製造廠牌照的食肆仍客似雲來。

Parco在駱駝漆大廈三座經營咖啡店,看中這大廈的人流和樓上鋪較低廉的租金,在今年8月初開業,以售賣咖啡和西式餐點為主。他表示經營咖啡店僅需取得小食食肆牌照,但工廈內經營食肆,只可申請工廠食堂牌照或食物製造廠牌照,而駱駝漆大廈三座的工廠食堂面積已達上限,不能再申請工廠食堂牌照。

「可以拿正牌,就當然拿正牌,有頭髮誰想當癩痢。」

在駱駝漆大廈三座經營咖啡店的Parco不願出鏡,他指,取得工廠食堂牌照並非易事,不僅耗時長,需要投入成本也相當大。(白曉穎攝)

工廠食堂牌照除了有數量限制,繁複的申請過程也讓Parco卻步。要先向食環署申請,再向地政總署申請工廠食堂豁免書,從同行的朋友口中得知過程需時至少一年。然而,讓他放棄申請工廠食堂牌照的關鍵原因,是工廠食堂牌照比起食物製造廠牌照要求更高,包括消防條例、衞生設備、食物室規格等,需要的投資也自然更多,但一般和業主的租約只有兩至三年,歷經一年半載取得牌照後,又必需在提交申請的地址營業。若及後業主不再續租,只能做一、兩年生意,難以收回投資成本。

觀塘食肆供不應求 食物製造廠冀獲生存空間

鄧先生同樣看中駱駝漆大廈的人流,三年前開始以食物製造廠牌經營美式餐廳,售賣漢堡、薯條和沙拉等食品。他表示,觀塘區工作人口很多,但食肆數量不足。

根據2023年10月7日食環署更新的持牌食肆及工廠食堂名單,觀塘區持牌普通食肆數目為692間,持牌工廠食堂154間,而政府統計處2023年6月的統計顯示,觀塘區就業人口為326,448人,即平均每一萬名就業人口中僅有25間食肆。

鄧先生指大部分工業區工廈食肆林立,填補當區食肆的不足,他認為政府可以考慮修改法例,容許食物製造廠可以合法提供堂食,既滿足工業區的需求,亦可給現在違法的工廈食肆一個生存空間。

「Food Factory(食物製造廠)既然都可以製造食物,可以給他們供應堂食,我覺得就win-win。」

只允招待工廠員工 有牌一樣有苦難言

姚冠東(阿東)在觀塘興業街明生工業大廈以工廠食堂牌照經營私房菜近一年,他直言,即使持有工廠食堂牌照,經營同樣困難。他提到近年工廈基本上已沒有工廠,自然沒有太多工廠員工,只做員工的生意,難以維持生計,所以現在的工廠食堂都會做街客生意,他的顧客群也以街客為主。

在觀塘興業街明生工業大廈經營私房菜的阿東認為,現在的工廈法例完全過時,食環署會以「放蛇」形式巡查一次至兩次,並向供堂食的食物製造廠發出告票。(白曉穎攝)

「你(政府)都發了工廠食牌給我,又不讓我做(街客)生意,這些(條例)就是過時。」

食環署稱,他們一直在巡查持牌食物業處所,透過執法行動打擊無牌經營食肆或其它違規情況。根據紀錄,食環署今年一月至八月就持牌工廠食堂無牌經營食肆提出40宗檢控。但阿東指,根據他的觀察,普遍工廠食堂都在走法律的灰色地帶,不過是各執法單位選擇性執法。他補充,以往食環署每年都會以「放蛇」形式巡查一次至兩次,向接待街客的工廠食堂或提供堂食的食物製造廠發出告票,而在工廈經營食肆的店主普遍會將此視為持續經營的附帶損害(collateral damage),更直言「其實就是保護費一樣,是有牌的保護費。」

在觀塘持有食物製造廠牌照經營中菜食肆的古小姐,至今已經經營約兩年,今年5月獲食環署批准取得工廠食堂牌照,於此同時也已經向地政總署遞交土地豁免申請,現正處於過渡期,但仍在7月份收到地政總署的信件,指其違契,要求餐廳停業。她表示極度不解,食環署和地政總署雖同為政府部門,但在該事情上行動不一致讓人感到困惑,她認為申請程序如此複雜繁瑣是沒有必要的。不過,由於只有工廠食堂牌照才可以合法經營堂食的緣故,她亦選擇申請工廠食堂牌照。

在觀塘經營中菜食肆的古小姐不願出鏡,她坦言,即便張貼了 「只准本工廈之工廠員工使用」的告示,但根本無法確認客人身份。(白曉穎攝)

「食堂牌好做很多,至少可以名正言順坐著食。」

古小姐表示,在取得地政總署的豁免書後,她將會在門外張貼告示,指明食堂只招待所在大廈之員工,但她也坦言,「我沒有權力核查人家是否這棟大廈的(僱員)。」除非相關執法部門有能力去核對顧客是否在大廈上班,否則也沒有甚麼辦法。

工廈食肆成社會現象 條例落後於形勢

香港中小企食店聯盟召集人林瑞華認為,現時本港大部分工廠大廈內都有食肆,已演化成社會現象,但《食物業規例》下的工廠食堂牌照政策卻自1980年起從未修改。他指,香港愈少舊式工廠存在,在工廈上班的員工數目減少,卻要求食堂只能服務同一工廈上班的員工,他認為條例落後,民間也只可鑽法律漏洞。他建議政府改變政策,例如修訂土地使用用途,容許食肆在工廠大廈內經營,又因應工廈環境訂立與一般食肆不同的新條例,給予工廈食肆生存空間。

「工廈食肆的存在正是市場有這樣的需求,如果這些工廈的食肆都不存在,觀塘的持牌食肆根本沒有辦法滿足觀塘勞動人口的需求。」

香港中小企食店聯盟召集人林瑞華認為,於工廈開設食肆已成社會現象,政府應就此作出政策上的轉變。(白曉穎攝)

工廠食堂伴觀塘轉型跨越半世紀

觀塘出現大量工廈食肆並非偶然,「活在觀塘」專頁創辦人袁智仁解釋,九龍東是香港的第二個核心商業區(CBD),在政府推行「起動九龍東計劃」後,漸由工業區轉型為商業區,因此工廠食堂也伴隨著觀塘的轉型,逐漸改變經營方式。

工廠食肆發展過程(資料來源:袁智仁)

政府欠缺整體規劃 扼殺民間智慧

「活在觀塘」創辦人袁智仁表示,工廈食肆現象的背後,終其原因是政府未曾由社區的角度出發,處理民間需要。(白曉穎攝)

袁智仁指,觀塘區內食肆供不應求的問題存在多年,政府卻未有改善,近期關閉勵業街的熟食小販市場,令區內食肆數量更為緊拙。但政府的活化工廈政策成效不彰,「民間活化」應運而生,在工廈經營食肆,填補區內需求空缺。他又補充,政府近年不斷在區內興建商廈,導致區內工作人口劇增,卻未曾處理整體配套問題。反思工廈食肆現象的背後,終其原因是政府未曾由社區的角度出發,處理民間需要,區內問題根本無法得到解決。袁智仁稱:

「無論對於政府,還是(工廈食肆)營運者來說,這個是一個雙輸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