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新論】既失民心 何以安心

有市民進入黃大仙祠前,掃描「安心出行」二維碼。(陳天柏攝)

提筆之時是大年初七,人日。

傳說女媧創造蒼生,在第七天創造了人,故初七是「人的生日」。既是生日,便應開開心心度過。正巧,部分防疫措施這天開始放寬,市民終可放鬆一番。但疫情未止,政權打壓仍陸續有來,辛丑牛年伊始,香港人又過得開心嗎?

撰文|方穎暉

過年期間,新增確診個案大致維持在每日十餘宗的水平。年初七,政府放寬部分防疫措施,戲院、美容院、健身中心等場所可重開,香港人能睇戲扮靚,重拾些少娛樂活動。所謂「民以食為天」,市民最關注的,莫過於食肆得以延長堂食到晚上10時,四人家庭亦可到外吃一餐遲來的團圓飯。政府要求重開的場所及提供晚市堂食的餐廳,員工要定期檢測,顧客要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記錄行蹤,或留下聯絡資料。

政府指,「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有助當局追蹤確診者行蹤。然而,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新年前表示,確診者中只有少於20人安裝並使用「安心出行」,當局也暫未透過「安心出行」追蹤到新型肺炎確診個案。至正月十五,尖沙咀某食肆已有30人確診,惟有使用過「安心出行」的食客仍未收到來自應用程式的通知。「安心出行」對潛在個案的追蹤、提醒,成效未彰;而在私隱問題上,「安心出行」更未能讓市民「安心」。

根據Google 應用程式商店的資料,「安心出行」要求的權限頗多,當中包括「擷取執行中的應用程式」。有傳媒報道,多數應用程式毋須此權限,若有心竊取數據,此權限便能大派用場。儘管私隱專員公署表示,應用程式無位置追蹤功能,亦毋須登記個人資料,符合私隱條例,市民仍有所顧慮,紛紛以手寫登記資料代替。新加坡也有類似程式供市民記錄行蹤,但當地政府承認警方能以調查刑事案件為由取用民眾資料,進一步印證香港市民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加上自前年反修例運動爆發,政府施政罔顧民意,抗疫成效欠佳,卻無高官問責,早已誠信破產,盡失民心。事已至此,政府竟還期望市民乖乖就範?

撇除成效和私隱,「安心出行」最根本的問題是:為甚麼我們需要交出個人資料,才能進入特定場所?若說政府需要掌握確診者到過何地,正常情況下,確診者均會如實匯報;到過相關場所的市民若有不適,也會主動求醫,有需要便做測試,哪需要政府「好心提醒」?退一萬步來說,即使確診者不肯披露行蹤、市民不肯做檢測,也是個人自由。

自去年起,政府時常借防疫之名,行打壓之實,禁遊行、禁集會、禁街站,動輒祭出限聚令這雞毛令箭。先是連續多月的封禁,讓各行各業收入驟減,然後放寬限制,但加上「安心出行」的枷鎖。香港市民現在連吃頓飯、看個電影都要出賣個人資料,當權者正企圖溫水煮蛙地把監控的魔爪,伸向我們生活的每個細小角落。

在政府的抗疫政策下,香港人生活越來越壓抑,無論如何小心翼翼,犧牲吃喝玩樂的機會,疫情依然反反覆覆。人與人之間的相聚不再必然,簡單如吃飯、做運動的空間,都要政府施捨。如果想過些正常生活,就得乖乖奉上個人資料和私隱,這項交易是否值得,相信精打細算的香港市民,心裏自然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