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真小販

撰文│劉浩廷 攝影│劉浩廷

年初一爆發旺角騷亂,在街上出現掟磚頭、焚燒雜物和警察向天鳴槍示警等罕見畫面,震撼程度不下於2014年佔領運動的87枚催淚彈。衝突中的抗爭手法成為社會焦點,但觸發衝突的小販議題卻被傳媒冷待。

123editorial還記得去年農曆新年,很多無牌熟食小販晚上到旺角砵蘭街擺賣。香噴噴的烤魚、串燒,還有熱騰騰的炒栗子、雞蛋仔,任君選擇,通通吃一口都足以讓人滿足一整天。

不過,由於新年夜市不合法,食環署便來旺角追趕小販。我當時正為《大學線》拍攝有關年輕人擺墟市的多媒體專題,見證市民到場聲援熟食小販。戴口罩的本土派支持者更築成人牆,圍堵食環署人員,阻止他們將熟食小販趕走。雙方僵持一個多小時,食環署人員最終在警員陪同下離開,市民亦得以繼續「掃街」。若今年政府願意像往年般退後一步,撤走防暴警察及停止驅散支持小販的市民,相信所有人都能夠過一個和氣的肥年。

小販政策源於50年代,當時人口急速澎漲,輕工業無法吸納所有勞動力;低下階層急需謀生機會,於是在街頭擺賣食物和日用品賺錢。60至70年代是小販的全盛時期,有多達30萬名小販。基於小販人數日漸增加,政府其後向流動小販發牌,又成立小販管理隊,以方便管理城市和監察公共衛生。

不過,政府於70年代不再簽發新的小販牌,更於1993年訂立強制取消流動小販牌照政策,並立法打擊無牌小販。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完全控制街道,塑造城市劃一、整潔的形象。

直至2014年底,香港只剩下不足450個流動小販牌照。現行政策不容許牌照持有人轉讓或交予子女繼承牌照,這意味著合法的流動小販只會逐漸消失。去年農曆年過後,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及後承諾,會在18區尋覓適合小販擺賣的地方。但一年過去,毫無進展,一眾官員反而只顧研究財爺提出的美食車。如此看來,找地方給小販擺賣的計劃很可能是無疾而終。

以往總有人說,小販「難登大雅之堂」、「影響市容」云云。今天,我們已甚少看見流動小販,所謂「逛街」亦只不過是走進大商場,看着一式一樣的店舖櫥窗。這時,我們才發現小販是香港真正的特色,絕對不能被政府妄意抹走。

小販機動性十足,能夠隨時找到人多熱鬧的地方擺賣。他們售賣的物品又以「平、靚、正」見稱,容易吸引途人駐足。我家住天水圍,商場附近有一塊空地,經常有小販到該處賣水果和服裝。他們從來不會「呃秤」,亦不會開天殺價,所以很多居民都專程來光顧。相比商場的單一、冷漠,街坊更喜歡充滿人情味的小販。這正正反映「離地」的商場規劃,絕對比不上「在地」的生活文化和特色。

小販本應是香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亦是城市特色。政府不但沒有想辦法保留小販,更將他們趕盡殺絕,這是我們想要的香港嗎?我希望終有一天,政府不再維護商界的利益,市民重奪規劃社區的話語權,為小販找到屬於他們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