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物背後

記者:方商 紀凱棋 唐暢
編輯:王柏淇

說到博物館,大家或者只會想到康文署轄下的文化、藝術博物館。在香港,民間博物館似乎是天方夜譚。不過,這類型博物館其實一直大隱於市,它們題材不一,上至航空,中西醫學,下至日常用品,民俗民風,民間博物館跳出一般展覽的框框,讓大眾發掘這座城市的另一面。

地圖(標示全港不同地方的民間博物館)

民間博物館沒有政府直接津貼,自負盈虧,通常會尋找商業機構或者募捐支持日常開支。由籌辦到營運,當中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例如香港香港醫學博物館,早於六十年代已有人建議,直到1995年正式成立。又例如稻鄉飲食文化博物館,前身是人類飲食博物館,但由於入不敷支,便由稻香集團接手營運。

事實上,民間博物館在世界各地並非稀奇事,單以台灣為例,合計有219間民間博物館,佔全台博物館四成六。專上學院例如輔仁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及國立成功大學均有開辦博物館營運相關課程。另外,由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負責推廣民間博物館。
至於香港,民政事務局負責博物館政策,康樂文化事務署負責管理。除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外,其他政府部門也有它們屬下的博物館,例如警察博物館、懲教博物館等。但康文署除了間中邀請民間博物館合作,例如舉辦香港國際博物館日之外,並無政策協助或推廣民間博物館。香港政府經常將「文化產業」掛嘴邊,但為何民間博物館在香港「落地生根」,卻未能「茁壯成長」?

港台比較
Cover Photo (Ne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