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165 Ubeat
P. 64

陳婉婷報道外傭挑戰與僱主同住規定司法覆核敗訴。(《有線新                       陳婉婷表示,冷知識系列《法律101》源於與阿熙並非法庭記者
            聞》報道截圖)                                            出身,因此認為有必要向大眾解釋一些報道常用字眼,例如「認
                                                               罪扣減」原則、「表證成立」等。(受訪者提供)
                陳婉婷習慣從不同少數族裔、弱勢群體和非政府組織
            的月刊入手找題目。她曾報道一位內地農村出身的盲人,
                                                                   阿熙曾與陳婉婷為南丫海難製作調查報道特輯,認為
            家人因為「家醜不可外傳」的傳統觀念,將他鎖在石屋中
                                                               對方十年來堅持與家屬聯絡,是一個做事認真、專業的記
            度過童年。直到十歲時跟隨母親來港生活,受訪者才獲得
                                                               者,二人一拍即合。他們先進行市場調查,對比每日主流
            教育機會。從十歲以前目不識丁,到後來成功於珠海書院
                                                               媒體的法庭新聞和當天的審訊。結果發現部分案件未被媒
            畢業,令陳十分驕傲,更隨受訪者到他兒時被困的石屋做
                                                               體關注,而有報章報道的案件,亦未能打進社交平台,映
            訪問。她說:
                                                               入大眾眼簾,是市場的一個缺口。他們發現,除了要做好
                 「我覺得這些人物故事很激勵人心,不一
                                                               紀錄,更要做好傳播,令新聞讓更多人看見。
            定要驚天動地,或者馬上改變社會,但可以透
                                                                   陳婉婷深信法庭新聞有重要價值,因為只有區域法院
            過這些小人物的故事,讓大家知道這個社會有
                                                               以上級別法院才有「白紙黑字」的判詞,裁判法院可能只
            些人憑着努力,能成就一些很大的事。」
                                                               有口頭判決。因此,當有案件在裁判法院審訊後,若果沒
                這份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也驅使她回到校園,2015年,                      有報道、沒有記錄,案件就會在公眾視線中完全消失。阿

            她抱著了解人權法在國際層面和機制是如何運作的心態,                          熙透露,他們準備開設《法庭線》時曾到法庭聽審,看見
            暫別在有線七年的工作,到英國修讀人權法一年,「很多                          記者席疏落的場面,更加堅定「記者就是大家公眾的眼
            案件尤其你做司法覆核,很多到最後都會講到人權法」。                          睛」的信念。
            陳認為到外國留學的最大得益並非課程內容,而是當接觸
                                                                   《法庭線》創辦至今大半年,阿熙認為陳婉婷最大的
            其他文化時,也開始反思香港人習以為常的事。例如選修
                                                               優點是做事勤力、專注、投入,會放很多心機做好一件
            有關外傭議題的課程時,令她記起2011年報道的外傭居
                                                               事。二人間中會就刊登的報道有爭執,小至報道的長短和
            港權司法覆核案。她回港後重回有線,再次碰上外傭提出
                                                               字眼,大至故事選材,但二人都有共識:新聞資訊必須準
            司法覆核,這次挑戰與僱主同住的規定,雖然最終敗訴,
                                                               確和不能影響法庭審訊。阿熙坦言:
            但也令她思考香港外傭政策對勞工權益,以致照顧老幼的
                                                                    「其實我們都不是很『叻』的人,一路上
            社會問題。
                                                               跌跌踫踫,又繼續努力跌跌踫踫地去做。」
                  主流媒體倒下 共創《法庭線》

                有線電視人事大地震後,陳婉婷轉到《立場新聞》工
            作。但《立場》停運令她再度失去記者身份。思索良久,
            陳亦未找到新去路。主流媒體倒下,讓法庭新聞大減。剛

            巧於前公司任職偵查組的陳信熙(阿熙)聯絡她,邀請她
            一起創辦新媒體。

       64
       64   大學線月刊 2023年4月
            大學線月刊 2023年4月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