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揭開了的傷口 應該如何處理
記者|鍾浩程 當初決定了做台灣死刑這個題目時,最擔心找不到受訪者。死囚固然訪不到,唯有聯絡被害人的家屬做訪問,畢竟對死刑存廢,他們有發言權。然而,不是誰都願意分享自己的悲慘經歷給所有人知曉,而且重提自 繼續閱讀
記者|鍾浩程 當初決定了做台灣死刑這個題目時,最擔心找不到受訪者。死囚固然訪不到,唯有聯絡被害人的家屬做訪問,畢竟對死刑存廢,他們有發言權。然而,不是誰都願意分享自己的悲慘經歷給所有人知曉,而且重提自 繼續閱讀
記者|劉子芊 港隊健兒在今屆巴黎奧運屢創佳績,整個夏天,社會都瀰漫著一股奧運熱潮,茶餘飯後都離不開奧運、體育。順應潮流,寫一篇以運動員為主角的人物專訪似乎合情合理。 到了真正下筆撰寫稿單的時候,正是殘 繼續閱讀
記者|歐姵延 都說好記者腦海中應該隨時有好故事,但在交稿題前,我的大腦似乎放棄運作。當初選專題時有很多考慮:政治上很多想說不能說、國際線無法切身處地與受訪者共鳴,且要找到合適的被訪者不易,於是淺薄而現 繼續閱讀
記者|劉頌恩 香港人工作繁忙,加上之前疫情影響,不少人已習慣叫外賣。 從客戶角度出發,多一個外賣平台自然是好事。平台為了吸引客人,就會各出奇謀,提供多個優惠去「搶客」,例如不需要最低消費、免運費等,消 繼續閱讀
記者|馬啟燊 起初知道要做有關中國「青年養老院」的報道時,我便感到十分擔心。一來我對國內了解不多,對於「青年養老院」更是聞所未聞。幸運地,我在尋找受訪者上頗為順利。很快便在「小紅書」上找到願意接受訪問 繼續閱讀
記者|鍾蒨宜 「這個部分可以遮蓋住嗎?」、「可以不寫我就讀哪所大學嗎?」受訪者在訪問過後傳來訊息。課堂上學到,可能的話,受訪者的細節描寫愈多愈好,才能以細碎的資訊塑造立體的形象。但若受訪者身分敏感,描 繼續閱讀
美斯、比利等世界級球星曾在香港大球場上獻技,基督徒和慕道者也曾在大球場舉行的佈道會中坐滿四面看台。自1994年起落戶大球場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近日也在大球場上「畢業」。 隨著啟德體育園即將落成,政府 繼續閱讀
政府今年2月底宣布樓市全面「撤辣」後,吸引不少內地專才和港漂在港置業,也有內地投資者趁低吸納。本刊記者早前到售樓會場視察,又訪問過來港置業的內地人。有受訪經紀更稱要把握機會,利用小紅書等內地社交媒體吸 繼續閱讀
記者|林銘儀 提到內地失業率,我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初出茅廬的畢業生。但在內地失業的中年女性,她們背負年齡和性別的枷鎖、面對的焦慮和迷惘卻似乎無人問津。 為了做這期中國線的報道,我們一行人特意到深圳與約 繼續閱讀
記者|趙潤滿 劇場,對未曾購票入場觀賞戲劇的我而言是陌生的。距離甚至比上期負責的主題——獨立書店來得更遠。然而,在進行這次報道的資料搜集和採訪時,一陣似曾相識的感覺驟然而生,我彷似看到兩者的相似之處。 繼續閱讀
記者|周若揚 「香港的大學實驗室還安全嗎?」看到這條選題時,每個字都讓我感到憂慮。不只因為我自中學起就從未進過實驗室,更重要的是在《大學線》這樣公開的媒體平台發布一篇「指出問題」的報道,是我內心一直難 繼續閱讀
© COPYRIGHT 2023 — 大學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