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嘉慧
事情引起關注之時,似乎都出人意表,但又合乎情理,或許並不事必認同,但事出必有因。隔岸知悉台灣大選群情熱湧,街頭不少造勢活動,氣氛熱烈,但另一邊小黨在選後卻沒有得到任何席位,選舉結果未如理想,或甚失落。
然而,有些不如往常的景象或更見該地方的底蘊及輪廓,如政治宣傳活動不必然只限於成人——訪問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時,他們會跟小孩解釋政見,與小孩討論投票及候選人誠信等議題。小歐盟提及一位五歲的小孩在會場提問:「如果他們選上了,沒有遵守承諾會如何?」隨後他自答:「如果我未能遵守,會自己掏錢補給他們。」小孩會質疑選舉、質疑候選人的言辭,觀察、好奇、提問⋯⋯他們自然而生的解決方法及價值判斷,慢慢形成看待世界的方式,建構屬於他們的「理所當然」。
選舉之中充斥著不同意識形態,今次訪問聚焦於台灣小黨,分別是小歐盟及時代力量,知名度沒有大黨高。但即使資金及制度不利小黨競爭,就如小孩般即使沒有權力,但小黨依然擁有著觀察日常的好奇,並一步一步發展,讓世界看見另一種的理所當然。瞬息萬變的時日下,緊抱已久的理念或會不合時宜,便有流轉、更替的可能。
初涉《大學線》,每次訪問都打破了理解事物的前設,像小孩一樣,重新認識世界:理所當然地不是「理所當然」之形態,常暗藏在所顯見的事物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