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以自己的步速 邁向成功

記者|蟻海彤

打算寫關於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少數族裔學童的報道時,已知道找受訪者不容易。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以前從沒留意他們的需要。身邊沒有朋友認識這些小朋友,我們只能靠聯絡不同組織介紹,但沒想過是這麼難找。聯絡了幾十間服務少數族裔的組織或特殊學校,只有零星組織和學校有回覆,但大多也表示沒有服務這些學童。

第一次收到一所特殊學校回覆時,簡直是看到救命草一樣。相約了校方及家長在一星期後訪問,這根救命草卻在訪問前兩天斷掉了——家長突然拒絕訪問,表示不願意公開小朋友的特殊學習需要。我和編輯十分絕望、無助,只能重新再次聯絡各機構,但它們也因為家長不願意讓別人知道小朋友有SEN而拒絕。幸好最後有機構認識很開明的家長 ——Barsha。

機構的社工也表示,其實很多少數族裔家長也不願意告訴別人自己小朋友的需要,因為害怕被其他人歧視。有人會以為是媽媽在懷孕時做了不當的事,才會導致小朋友有特殊學習需要。有些家長甚至不知道SEN的存在,不會帶子女去測試。社工說,「他們彷如在平行時空那樣。」這句話令我特別深刻,原來少數族裔對SEN的認知仍然不高。

社會近幾年不斷說要減少歧視,為他們提供更多協助,例如要少數族裔小朋友學習中文。然而這些小朋友的需要又有誰關注?這些小朋友還在努力學習自理,為什麼要強迫他們學習這麼困難的語言?政府在不斷強調吸引旅客、吸納外地人才時,有沒有想過這些已在香港的家庭有何需要?政府只是不斷強調種族共融,但非華語特殊學校欠缺津貼、社工人手不足、公眾教育不足、治療費用高昂,重重困境下,也令這些家庭的壓力倍增。

與Barsha做訪問時,她非常坦誠地討論兒子的需要,我能感受到她滿滿的正能量。儘管是討論如此沉重的問題,她也是笑容滿面地道出自己的故事,很難想像在幾年前她聽到兒子確診自閉症時的絕望。問到她如何戰勝困難的日子,她笑言看到兒子的成長,便是支撐著她的動力——不需要很大的成長,可能他只是從不願吃東西到肯吃東西,已令她感到努力有回報。

從訪談中,感受到Barsha十分享受與兒子一同成長。簡單的吃飯、走路、說話,為什麼我們會以為小朋友做到這些日常行為是理所當然?在要求他們學習中文、融入香港時,其實基本自理、與人相處等的行為對少數族裔SEN小朋友已經十分困難。像Barsha一樣,為每一件小事感恩,讓小朋友用自己獨有的步速成長,不只是他們,這是我們所有人也要學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