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中試上場 換湯不換藥
小學會考一直推行至1961年,輿論指題目過分艱深,主張廢除。當時,不少教師在報章撰文批評小學會考導致學生過度操練,更有家長去信《工商日報》編輯,以〈救救孩子吧!〉為題,申訴孩子因溫習而廢寢忘餐:「整天在課本和作業裡攢」,也有學生不堪考試壓力而離家出走。翌年,政府以升中試取替小學會考,另外也逐步增加學校保送名額。
由小學會考轉為升中試,考試日程由四天考四科,縮短至一天應考中、英、數各一份試卷。儘管考卷難度稍為降低,卻仍以題目太多為人詬病,考生往往做不完。有指早年數學科試題超過90題,若完成整份試卷,每題計算時間平均少於半分鐘。故此,學生應考升中試仍然如臨大敵,戰戰兢兢。
研究香港教育制度的梁操雅博士是1963 年升中試考生。雖然父母只有小學畢業程度,但也很重視他的教育,希望他能成材。由於家中只有父親工作,支撐一家四口的開支,父母期望他能考上學費低廉、師資較好的中學。梁操雅回憶道,母親對他的學習頗為緊張,為了督促他讀書,會先背誦默書內容再指導他。梁操雅說:「大家都知道升中試是難關。」他記得當年同學升中的意願很強烈,人人都希望考上官校。雖然最後梁操雅未能如願考上第一志願的官立中學,但猶幸能升讀聖保羅書院。
老師為了教導學生應付升中試,除了日常講課,還要抽時間讓學生做測驗訓練,講解答案。每日的課堂時間根本不足以完成學校的指定課程及訓練學生。 教師不得不向主科以外的任教教師商借時間,爭取時間為學生補課。
退休校長鄧志成於升中試時期曾於聖公會主恩小學任教高小學生。他指為裝備學生應試,老師從學生就讀小五時便開始協助他們備戰升中試。學生每年每科平均會完成一至兩本補充練習,而老師亦會把握課後時間,甚至週末、假期,義務為學生補課。
由於當時關於升中試的資訊仍然不多,為充份掌握試題模式以便編寫教材,鄧志成與其他老師會在監考升中試期間,嘗試背誦試卷題目,試後集百家之成,一起研究考題模式。
已故支聯會主席司徒華曾任津貼小學葛師觀塘學校校長。他在回憶錄《大江東去》中亦曾憶述自己親自任教六年級中文及數學兩科,每日上課講學佔五小時,課後還要補課兩小時。為教好學生,他更會針對升中試的題型編寫補充練習。
比起小學會考,升中試的應考學生名額雖然增加、試卷難度雖已下調,但學生和教師的應試壓力並沒有減輕,社會普遍聲音仍指學校過分操練,學生、教師均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