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者教好學生 家長表示歡迎
家長文先生的女兒於保良局董玉娣中學就讀,女兒於上年去過訓練營回到家,都有告訴他大致內容,他認為這類訓練營借助家長、老師以外的第三者教好學生,效果更好:「現今的青少年通常是獨生子女,家長無形中會比較愛惜,很少直斥他的缺點。在營中,因為對方(教練)不是家長,這樣就可以很直接指出他的錯處。」對於訓練營的手法,他認為並沒問題:「因為他們(學生)知道在營裡做錯事真的會被罰的,有了心理準備。最重要讓他們知道,這個訓練最終對他們有益,教練們不是存心侮辱及玩弄他們的,只是一個訓練。」
活動檢討成關鍵 懺悔環節有危險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許娜娜,專注研究有關兒童及青少年發展、學習動機、資優教育等範疇,她認為這類「體驗式訓練營」,即使在過程中讓學生經歷失敗,情緒受打擊,只要在檢討環節中做好意義建立(meaning making),學生就能正面地看待不愉快的經歷。不過她同時認為,大前提是要尊重學生:「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得到基本的尊重,並非貶低任何人。」
對於學生集體跪地懺悔,用水喉射面等情節,她認為有點危險:「一班學生裡甚麼人也有,如果有學生是缺乏自信或情緒較負面的,他可能更加鑽牛角尖。如果你跟一個已經有抑鬱傾向的人,要他不斷想自己有甚麼不對,有甚麼失敗的地方,他一定能想到一大堆給你。但這樣沒有幫助到他成長及處理他的問題,所以活動的設計要作一個平衡。」
精神科醫生曾繁光表示,這種訓練方法如果處理稍不小心,會令學生心靈受創,情緒波動,引致毒害性焦慮,甚至患上焦慮症或抑鬱症。他又批評營中下跪懺悔等羞辱性的環節:「用一些不尊重人的方法去教人尊敬人,這根本就行不通,是一個毫不考慮學生感受的學習方法。」
他在二零一零年接受《信報》訪問談及此營,曾表示如果以為參加完這類訓練營,便可令青年人「浴火重生」,是相當不切實際的,因為「改變不能快速,否則一定有後遺症」。而軍事式紀律及羞辱式訓練如果作為「遊戲」的話,並無不可,但由於其影響短暫,家長及校方都不應對此抱太大期望。他又強調,主辦單位應事前評估訓練帶給同學的作用及副作用。
局方:九成學生在營後有明顯進步
保良局接受本刊書面訪問時指,局方一向關注「保良局領袖紀律訓練營」計劃的成效與及參與者的回應,故一直以來均會邀請屬校填交營前及營後問卷。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九成的受訪老師、家長及學生均認為訓練營有助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責任感、團隊精神和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學生於訓練營後各方面的表現亦有明顯的進步。
在內容設計方面,於舉行訓練營前,教練會先與學校老師開會,了解參加者的需要及能力,調節訓練營的活動。故此,參加學校均已知悉營內舉辦的訓練活動,而所有活動亦是在學員自願參與的大前提下進行,學生如果對活動的內容有任何查詢,可以聯絡學校老師或訓練營教練。
訓練營以野外鍛鍊及團體合作為基礎,透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訓練,包括領袖培訓、音樂治療、紀律訓練、野外挑戰及國民教育活動等,讓學員從經驗中學習,認識自己;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提升自信心及領導才能、掌握溝通技巧、建立正面積極的價值觀及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