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新屋嶺的人情味
記者|何玉菡 雖然新屋嶺給人的印象神秘而恐怖,但我在採訪的過程中不時感到溫暖。 有一次我們跟隨銀髮族導賞團到新屋嶺作實地考察。為了更好地攝得新屋嶺的全貌,我們駛車前往不遠處的一座小山坡上。那裏地勢陡峭 繼續閱讀
記者|何玉菡 雖然新屋嶺給人的印象神秘而恐怖,但我在採訪的過程中不時感到溫暖。 有一次我們跟隨銀髮族導賞團到新屋嶺作實地考察。為了更好地攝得新屋嶺的全貌,我們駛車前往不遠處的一座小山坡上。那裏地勢陡峭 繼續閱讀
記者|貟怡欣 在接觸到「流產胎墳場」這個題材之前,我從未想過在社會的某個角落,有一個群體叫「小產媽媽」,也從未想過以六個月作分界線去劃分胎兒,到底意味著什麼。所以,當編輯剛提議這個題目,我眼前一亮,感 繼續閱讀
記者|黃天穎 新傳學院的師姐常言:「識人好過識字」,是因為報道大多以人為本,當事人的經歷和體會,比起任何描述或評論都更有說服力。因此我們都渴望找到很棒的個案。但當受訪者是身邊人時,卻又會有種難以言喻的 繼續閱讀
記者|黃紫儀 自反修例運動開始,很多人感謝記者為大眾報道事實,為記者冠上光環,卻甚少有人感謝受訪者在風雨飄搖時,依然願意挺身而出接受訪問。不論他們是高官、名人,還是名不經傳的普通人,沒有他們,記者和大 繼續閱讀
記者|何珮瑚 作為一個怕生的人,我經常覺得自己不能勝任記者的工作。上學年的街訪、拍片練習都教我了解到自己面皮不夠厚的事實,膽怯就像一道跨不過的坎。 因此在這次做Telegram的專題中,我經常問受訪者 繼續閱讀
記者|李慧珊 弱勢社群總是容易被忽略,若不是報道反修例運動中清潔工人的待遇,我或許未必有機會深入了解他們的工作。 在這場運動中,我們關心政府的責任、人民的聲音、警方的執法,卻很少留意前線清潔工人的悲歌 繼續閱讀
記者|任蕙山 在這大是大非的時代,眼見社會「事不關己,己不勞心」已成常態,人們目睹不平事,卻又置若罔聞,使我不時會質疑:歷盡艱辛過後,自己的報道還有作用嗎? 談及香港的言論自由,往往都圍繞着《基本法》 繼續閱讀
記者|邵穎琪 彼方的日是我們的夜,以越洋電話訪問身在美國的受訪者們,相信會是我畢生難忘的經歷。第一次做訪問至凌晨一時許,深夜徒步由中大山頂的新亞人文館步行至山腳,與編輯二人走過漆黑的天橋、陰暗的樓梯, 繼續閱讀
記者|李沛姿 我今期在《大學線》的任務,可謂一波三折,分分秒秒過去,仍未定故題,每天都十分焦急,最後關頭我們決定做有關六四的故事,訪問幾個當年在北京經歷六四鎮壓的中大學生。從構思、訪問、整理資料到寫稿 繼續閱讀
記者|溫紀然 「不應以學習為由,凌駕實習生本身的勞動身分。」社工系學生要無償實習,為他們爭取勞工權益的組織成員接受訪問時這樣說。他們的言辭擲地有聲,我不得不信服。我亦本着這個想法開始採訪,沒想到從不少 繼續閱讀
記者|郭樂欣 公立醫院醫生的工作本已繁重,還要義務協助大學醫學院教書,臨床指導醫科生,他們亦毫無怨言,甚至樂在其中。他們相信,教授後輩的過程中,自己能溫故知新,得到寶貴經驗。教導新一代醫生要依賴醫生們 繼續閱讀
© COPYRIGHT 2023 — 大學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