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街道熙來攘往,來去匆匆,是都市人視之為短暫停留和玩樂之地。那些窄小的唐樓或商廈入口之上,藏著一間又一間的獨立書店。在旺角站出口的三分鐘步程內,有佇立近五十年的田園書屋、千禧後開業的序言書室,以及近年冒起的界限書店。開業於三個年代的書店,見證獨立書店曾於受歡迎至摩肩接踵,及後伴隨公民社會起落、乃至走過疫情的衝擊。三間小書店,見證三個時代下的香港。
記者|伍嘉敏 趙潤滿 編輯|林曉儀 攝影|林曉儀 伍嘉敏 趙潤滿
短短九百米的西洋菜南街是樓上書店的聚集地, 1976年開業的田園書屋是首間在此開業的樓上書店。舖位約600平方尺,藏書量以萬本計,倚在三面牆的書櫃均高及天花板,由底至頂十層書架整齊地排滿書,幾乎看不到一點牆身,這個「書牆」的佈局從開業至今一直沒變。在田園工作23年的葉小姐憶述,90年代的生意最好景,生意額甚至可以與當年的天地圖書匹敵。當時田園內經常逼滿「打書釘」的讀者,形容是「逼到走唔到」。
千禧後靠內地客撐起 呈七三比
千禧年前的田園書屋一直是本地客居多,直至2003年開放自由行,書店的內地客人明顯增加,他們專程來買香港和台灣出版的書籍,部分在內地被視為「禁書」。至今內地客和本地客仍維持在七三比,據葉小姐觀察,內地客人通常是來港入貨,再轉售給內地讀者。訪問當日,一位內地旅客提著20吋行李箱爬樓梯走上田園書屋,不消幾分鐘,就把十多本中國共產黨歷史相關書籍塞滿行李箱。
國安法生效後,葉小姐承認入書比以往更謹慎。「如果太敏感我們都不會入,始終都有風險。」代理商和出版社對稍為敏感的書籍均不入貨、不印刷,現存的這類書籍只是存貨,屬「買少見少」。最近書店更成為內地旅客來港的打卡熱點,葉小姐指他們普遍不會買書,單純拿起書本,擺好文青姿勢打卡便離開。
書店最艱難的時候是新冠疫情,封關斷絕了田園重大的內地客人收入來源。「那三年真的捱得很辛苦,一邊蝕一邊捱。」加上港人移民潮,田園書屋流失近八成本地客人,令當時已移民海外的老闆提及結業念頭。幸好通關後重拾內地客源,但在移民潮下,葉小姐形容目前營運狀況仍是艱難,只屬勉強維持生計。「好像一些小說,以前可能入四、五十本,現在入五本都無人買。」在書費和運費同時加價下,書店難以再大打折扣,普遍書價都已由七折上升回八折優惠。
獨立書店各有定位 序言鼓勵討論交流
田園書屋單純靠賣書撐起生意,但同在西洋菜南街的序言書室則銳意成為知識交流的公共空間。序言由三名中大哲學系畢業生在2007年成立,主打推廣文、哲、史,創辦人之一李達寧希望通過讀者在書店內的交流,建立推廣學術文化的社群。序言在開業時融合沙龍及咖啡店的佈置,部分區域放置椅桌和講台,是當時少有會劃出空間舉辦活動的書店﹐至今序言仍每月舉辦講座﹑讀書會等。在新冠疫情期間,序言亦堅持透過社交平台直播,舉行「網上書會」與讀者交流。
提供書籍與知識 滿足大眾對學術文化的追求
600尺的空間盛載過眾多對社會的想象,開業近17年,序言曾被坊間定位為「社運書店」。李達寧說,開業的目標並不是做社運書店,但序言的確見證香港社運發展。他向記者娓娓道來近20年的公民社會發展:自2003年的七一大遊行起,公民社會開始活躍,到序言開業那年,關注社會議題的風氣變得更成熟。書店又見證從2010年萬人參與的反高鐵運動,到2019年號稱200萬人參與的反修例遊行。他指開業初期,香港網絡文化發展未盡完整,書店便成為多年來提供社運所需的基礎知識的空間。
李達寧憶起其中一次印象深刻的活動,是中國文學教授李歐梵到序言分享,當時吸引約50名讀者到場,擠迫得「呼吸困難」。活動完結後,李達寧得知有聽眾邀請教授到深圳一間書店分享,指那裏的空間更大更寬闊,暗嘲香港書店地方狹小。不過教授即場拒絕,表明更珍惜在小型場地作深入交流。李達寧認為教授歸納了序言的性格和特色,除了讓大眾從書本文字中得到啟迪,更是提供一個空間,讓關心、重視議題的大眾展開討論。
回顧序言歷年製作的暢銷書排行榜,就像一本紀錄時代的歷史合集。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的暢銷書榜首,是傳媒人李鴻彥所著的《每一把傘》;2019 年反修例運動期間,政治學者周保松的《我們的黃金時代》高踞榜首;一直到2023 年,香港的移民潮仍然持續,哲學學者陶國璋和趙善軒的《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 成為熱門讀物。李達寧認為,當人們思考學術或社會議題,他們需要找到相應的知識基礎,而這正是書店能夠發揮的身位。「書店本身就是離不開我們的社會、政治、文化各樣東西,所以很自然地大家便會來書店。」
發揮創意 新生代書店富有特色
近年公民社會陷入低潮, 2020年後開業的獨立書店卻有如雨後春筍,位於旺角亞皆老街,主打歷史書籍的界限書店就是其中之一。時至今日,在書店內劃分空間舉辦活動的做法已是十分普遍,界限約500多尺的店內只有一半空間擺放書籍,藏書量只有大約四千。另一半空間放置了一張沙發,沙發旁有一部水機和數隻玻璃杯,「飲多啲水」的標籤提醒讀者閱讀時也不忘補充水份。沙發的另一邊則有一個「情緒垃圾桶」,客人可盡情寫下負面情緒,扔進垃圾桶裏。
為了保持新鮮感,書本的擺放方式每兩個月更換一次。2022年開業的界限,易手後於去年11月11日重新開張,當天是和平紀念日,店長Amber便想到以戰爭為主題設計心理測驗,測試讀者的性格,帶領讀者選到適合自己的書。訪問期間,書架仍是按照心理測驗的結果排列,分為怪力(科幻)、女力(性別)、吃力(飲食)等五種題材的書籍。店長希望透過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包裝嚴肅話題,同時令讀者更容易接觸平時不會主動閱讀的書。
界限除了舉行讀書會外,還舉辦過其他較新穎的活動,如針孔相機工作坊、音樂分享會等,希望將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帶入書店,同時靠租場來補貼收入。 界限的另一位店長Leanne表示賣書的收入只佔書店總收入的五成,而舉辦活動的收入則佔兩﹑三成,半年前開始達至收支平衡。「賣出一本書就拿回(書價的)三四成,你當是40元,但裏面還要交租、薪水和雜費。」
年輕書店合作緊密 互相分享被查經驗
近年獨立書店之間聯繫緊密,Leanne指書店成立初期得到很多同行幫忙,當她們有能力時,也想支持其他有心開書店的人。界限主要的兩組書櫃分別來自兩間已結業的書店轉讓:以歷史文化為主軸的閱讀時代和專售英文書的清明堂。Leanne並不擔心同行之間會有競爭,她認為每間書店都有獨特定位,例如界限主打入門級的歷史書,當有客人想要更深奧的歷史書,她便會介紹對方到獅墨書店。
近月不少獨立書店受到政府部門巡查,位於上環的見山書店因屢次收到地政總署信件,指其非法霸官地,後又不斷被人投訴,終宣布在今年3月底結業。在界限與獵人書店、留下書舍共同錄製的Podcast,除了探討書籍、流行文化等話題,亦有分享被巡查的經驗。Leanne指對上一次被巡查正好碰上有關香港殖民地時期書籍的讀書會,「他(政府人員)站在這裡,我們就靜下來看著他,我說『你再聽就收錢』,然後他就走了。」公司註冊處、食環署和消防處都先後來到界限,但Leanne 表示目前他們以例行巡查為理由,並未影響營運。
田園則表示未曾有政府人員表露身分巡查,而序言去年經歷的巡查次數明顯比過往多,但每一次執法人員的態度都友善。「就是你不覺得他是來懷著惡意搞你,他們只是做事而已。我們都是以這種心態和立場去面對這些巡查。」但面對近年大環境的轉變,仍要見招拆招。早在2016年,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聲稱被中國當局要求將客人資料送回內地,為保障買家隱私,序言自此不再保存會員的買書紀錄。而國安法生效後,序言入書時亦無可避免有一種「政治的篩選」:「這是一種妥協,為了繼續賣一些值得看的書,我們會做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