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朗酲
國際新聞對我來說一直很遙遠,我對俄羅斯國內局勢的了解更十分淺薄。我總害怕自己將受訪者當成了工具,經常反思:千里之外、看似與我不相干的人與事,我到底有多關心?
然而,我從受訪者口中聽到了許多似曾相識的反戰經歷——政府以疫情為由禁止公眾集會,另一邊廂卻舉行大型官方慶典,同時取消口罩令,利用地鐵上人臉識別系統拘捕示威人士;公民組織被蒙上「外國代理人」的罪名,被迫相繼解散;政府為鞏固政權,犧牲民生與人民的權利,人們在恐懼與絕望下移民。這彷彿加深了報道這則新聞的意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不論相隔多遠,我們與其他地方的人之間總存在著某種連結,別人的經歷並非如想像中般遙遠,有時甚至可以為自己帶來啟發。烏克蘭人被壓迫的命運、反抗的勇氣,引起了許多香港人的關注與共鳴;俄羅斯人在獨裁政權下的掙扎、反抗與離散,難道就不值得港人關心嗎?
話雖如此,我與受訪者聊天時,仍深深感受到自己與對方的距離。在冰冷的螢幕上,我看不清楚受訪者的情緒變化,也無法想像對方的心情。普京宣布動員令當天,我看著受訪者語帶嗚咽,抬頭深深呼了一口氣,竟然一時語塞——我實在無法說出「我理解你的感受」這種虛偽的說話。這群反戰的俄羅斯人,在國內遭受打壓,甚至隨時被捉去當兵;在國際社會裏,他們沒有「抗爭者」的光環,只能背負「入侵者」的身分,移民後仍無法安心生活。我不希望自己落入「鬥慘」的心態,只期望把俄羅斯人的經歷帶到香港讀者的眼前,可以將兩個地方人們之間的距離拉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