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伍嘉敏
書店賣書,但談到獨立書店,腦海浮現的未必是那本在三中商找不到的書。一個人、一張沙發、一場讀書會可能才是我們拾級而上到旺角樓上書店的原因。
老書店內,幾名說著普通話的年輕客人四處張望,小心翼翼地從書櫃抽出書本,輕聲討論:「這應該帶不回去。」我試圖搭話,其中一人頓然愣住,瞪大雙眼,捉着友人手臂。直至我表明身份,示意不用擔心,他們才逐漸放鬆下來,向我訴說空手而歸的無奈
書店裏的一面之緣,有時也會成為延續的養分。剛在一間書店遇見兩名女士,片刻後又在轉角的另一間書店碰見她們。我開始想像,走在當年的西洋菜南街,在獨立書店的盛世,是否也會經常碰到這些不期而遇?
我自問稱不上是書迷,常聽的書店有很多,但會定期逛逛的只有一兩間。準備稿題之際,獨立書店接二連三遭到不同政府部門巡查,當時已有不少報道,我擔心自己無法從新角度細說獨立書店的故事。加上在現時的環境下,應該要寫甚麼、可以寫多少,以及怎樣寫也沒有清晰的概念。為了得到解答,我嘗試抽離讀者的身分去看其他書店。
從書店的空間佈局看,不難發現,獨立書店越來越重視「人」的參與。老書店由書牆組成,每個角落都被書填滿。後來創辦的書店有了水機,客人高談闊論時也有一杯水滋潤喉嚨。近年才開業的,水機旁還有顏色各異的陶瓷水杯,讓客人按心情喜好每天挑選不同水杯,書店越來越像一個小社區。
時代在變,書店也在變。導修時老師說她愛逛田園,買書速戰速決;助教們鍾情於常設活動的序言;我則喜歡賴在界限寬敞的沙發上。訪問界限時,店長Leanne說,於她而言,開書店只是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其實都是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每一個年代都有人需要書店,那麼,你又是為了甚麼而走上那狹窄的樓梯?經營不易,還請你抓緊時間,走訪那些仍在堅持的小書店,聽聽他們的故事,也讓書店聽聽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