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存風險 香港引入需謹慎考慮
近年香港蚊患愈來愈嚴重,以登革熱最值得關注。截至10月4日,今年累積了110宗確診登革熱個案,其中29宗為本地個案,創歷史新高。香港除了繼續噴殺蟲劑、放蚊沙滅蚊外,引入細菌蚊會否是另一選擇?
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阮相宇對此有所保留,他認為細菌蚊技術對生態有害。他表示當蚊子數目變少,蜻蜓、青蛙等以蚊子、幼蟲為食物的動物就會受影響,衝擊生態系統。此外,本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一直在「爭地盤」,互相制衡,他擔心當白紋伊蚊數量突然變少,會導致更具威脅性的埃及伊蚊變多,最終適得其反,令蚊患變本加厲。
他指,雖然滅蚊技術成效顯著,但有機會誘使病毒基因演化,令登革熱病毒出現突變,加上全球暖化加快蚊子滋生,容易爆發登革熱等蚊患。若蚊子適應了植入體內的細菌後,就無法防止疾病傳播。阮直言,各地情況不一,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未必能套用在香港上。如果香港想要引入技術,應先了解本地蚊子數量和性別等數據,再在局部地區短期試行,降低技術影響範圍。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名譽臨床副教授,專研究傳染病的甘啟文認為,香港蚊患的問題在於「不為」,而非沒有技術,暫未需要引入細菌蚊。他批評,現時香港一味採用傳統滅蚊方式,卻沒有做好事前預防措施,只在發生蚊患後才開始滅蚊,導致成效不彰。他認為香港需要一個有力的政府部門去監督全港各區的管理人員,督促各單位做好基本措施,相信只要處理好積水,蚊子無法滋生,香港的蚊患問題便迎刃而解。
[R-slider id=”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