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 網民成傳媒監察者

傳媒不嚴謹 網民嘲諷「連 Google 下都懶」

有網民對傳媒抱有期望,主動糾正錯誤;亦有網民對傳媒出錯抱持嘲諷態度。專頁「新聞噏乜9」於2013年開始運作,以諷刺傳媒出錯見稱,現有逾25,000個讚好。專頁版主近年更舉辦「年度最9大獎」,由評審團挑選得獎報道,包括「Google 都懶獎」和「精神錯亂獎」等,分別針對資料錯誤及上文下理、邏輯混亂的報道,另設有由網民一人一票投選的「終極大獎」。

張先生指出,相比以往的新聞,現今新聞出錯情況明顯提高,但媒體處理出錯手法卻變得草率。(董銘偕攝)

30歲任職航空業的張先生有留意該專頁,亦會向專頁私訊報料,形容專頁是個資料庫,讓網民知道傳媒錯得「有多頻密、有多離譜」。例如《明報》網頁版於去年6月報道「美國小姐」選舉時,錯指得獎佳麗來自「哥倫比亞」,正確應為來自美國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全稱)。張先生對此感到無奈:「記者花點時間核實資料有何問題?」他憶述以往傳媒報道出現錯漏,均會列明修正內容,甚至刊登道歉啟事,傳媒如今經常只修改網上報道了事,感覺傳媒不再認真處理錯處。

 

傳媒反駁:轉型充滿挑戰 仍堅持小心求證

黃偉駿認為,專責網上即時新聞的人手最少增加一倍,才可減少出錯機會。(受訪者提供)

回應市民對近年新聞報道頻頻出錯的批評,專責即時新聞的《蘋果日報》港聞版副採訪主任黃偉駿解釋,社交媒體興起,讀者趨向瀏覽和轉發最快刊登的報道,傳媒需以最短時間刊登報道吸引讀者眼球︰

「好似搶灘頭咁,插咗支旗喺度先。」

他續說,由於報館要兼顧即時和印刷新聞,公司仍保留大量人手處理印刷新聞,以致即時新聞人手緊絀,無奈要犧牲準確性,以港聞組為例,只有七至八位記者輪班專責即時新聞,佔全組約七分之一,組員每日要應付逾百宗即時新聞。黃偉駿慨嘆:「同事自己睇完(報道),我地(採訪主任)望一望條標題咁就已經出街㗎喇。」對於網民批評傳媒未有認真對待報道出錯,他認同嚴重失實的網上報道必須收回,但錯字或漏字等小錯處則可直接修改,毋須刻意交待,最重要是讓讀者停止轉發錯誤資訊。

去年有Facebook專頁直播太空人步出國際太空站片段,「01熱話」記者向美國太空總署 (NASA) 查詢後,證實片段是偽造。(《香港01》網頁截圖)

網媒《香港01》的「01熱話」專頁報道過不少網傳資訊,如 Facebook 流傳有缺自理能力的少年遭塞飯入口片段、網傳大學宿舍有偷窺狂出沒等。

採訪主任陳健佳表示,記者在處理網傳資訊時,會先向當事人或報料人求證,才發布報道,並非如網民所說,利用「網傳」字眼推卸查證責任。她舉例,上年有 Facebook 專頁直播太空人步出國際太空站 (ISS) 漫步片段,吸引逾60,000人同時觀看,並近30萬人讚好。部分傳媒未經求證便直接轉載,而他們則親自向美國太空總署 (NASA) 查詢,結果證實相關直播片段是偽造,方始報道澄清事件。她又指出,當此類「監察傳媒」專頁發布針對傳媒報道的查證資訊,讀者亦有責任批判專頁內容是否可信。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指,傳媒出錯無疑影響公信力,最理想的是傳媒盡量避免錯漏,而公民監察亦能向傳媒施壓,近年媒體錯報網傳新聞,會惹來網民批評,傳媒為維護公信力,轉述網上資訊時亦會警惕。不過他指出,因應專頁資源、查證經驗、新聞觸覺等因素影響,此類型專頁長遠能否充分發揮監察作用仍難以估計。

李立峯指出,面對網上大量來歷不明的資訊,市民也有責任提高警覺,避免分享聳人聽聞的資訊。(董銘偕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