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綑綁孩子 家長難坐視

功課壓力過大 孩子出現情緒問題

另一受訪家長劉小姐的八歲兒子亦正就讀小三,學校位於南區。他每天有六至十份功課,曾經要花兩三小時才能完成所有功課,仍未包括溫習默書及小測。劉小姐指,兒子升上小三後,學校向學生施加更多壓力,例如老師會要求學生默書考獲一定分數、增加背誦的次數;若學生默書未能考獲八十分,老師便會責罵,然後於手冊記錄一個「三角」,若累積一定數量的「三角」,便會記缺點。

劉小姐指兒子對記錄「三角」一事十分緊張:「他要花很長時間溫習默書,有時他明明已經溫好,所有英文生字已經串熟,但當他放下此事一段時間後,會突然想起明天有默書,便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要再重新溫習一次。」她表示,兒子升上小三後壓力大增,情緒緊張。功課太多的時候,他會發脾氣和哭泣,咬手指及晚上磨牙等情況亦愈趨嚴重。有見及此,劉小姐已聯絡學校社工及班主任,希望與校方一同正視問題。

教育局施壓 老師被逼增加功課

不願透露姓名的陳老師(化名),現任教觀塘區某小學。她以訊息回覆本刊記者訪問時表示,自教育局分區教育主任致電學校,表示關注其TSA成績開始,校方便開始增加TSA操練。每天每科至少給予兩至三份功課,亦即學生每天平均有八至十份功課,當中有七成功課是與TSA有關。陳老師極不認同學校做法,認為學生因功課量大增而疲累,老師亦只顧批改功課而失去準備教案的時間。但為免失去工作,陳老師不敢向學校反映,只能自行減少學生功課。

民間組織聚集家長 向「零家課」進發

「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發起人梁美容(左)及許墉釗(右)均表示孩子應有快樂童年。(鄭梓冲攝)
「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發起人梁美容(左)及許墉釗(右)均表示孩子應有快樂童年。(鄭梓冲攝)

眼見小學生面對沉重壓力,兩位兒童畫班及功課輔導班老師梁美容與許墉釗於今年10月開設「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Facebook群組,爭取減少小學生功課量。群組的命名源於兩位老師眼見小朋友的生活一直被功課牽著走。他們曾接觸過一位小學生。那學生就讀小二時很討厭做功課,甚至會說謊、不寫手冊,導致親子及師生關係轉差。暑假時,經過兩位老師循循善誘,升上小三後的他開始用心做功課。可是,學校老師仍以字體未合標準為由,批評學生懶惰,以致該學生故態復萌。梁老師不忿學生的努力就此被蓋過,於是與許老師成立群組,盡力不讓小朋友受功課折磨,希望小朋友能得到玩樂時間,不至於被功課磨滅個人興趣。他們認為最理想是學生能在學校完成所有功課才放學。

「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群組至今已舉辦三次家長研討會,並於11月中去信教育局,要求局方落實在今年10月修訂、建議學校調節家課量的《家課與測驗指引》,甚至立例管制,並要求停止TSA。教育局表示,截止11月13日下午,當局收到有關「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超過600封的電郵。

朱子穎校長指,學生不應只做抄寫類功課,反而應該增添創意,才能夠面對日後社會挑戰。(鄧曉晴攝)
朱子穎校長指,學生不應只做抄寫類功課,反而應該增添創意,才能夠面對日後社會挑戰。(鄧曉晴攝)

學校因材施教 拒絕操練TSA

並非每間學校都認同以功課作為操練工具。津校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朱子穎於三年前全面取消TSA練習。他認為,學校的責任在於教好學生,只有學生在不操練的情況下應考TSA,才可真正展示能力水平,讓學校能因材施教。朱子穎亦笑言,取消操練未有為學校TSA成績帶來明顯影響。他又規定校內每科每天最多只可有一份功課,每天放學前的一節課為功課輔導班,學生可在老師指導下完成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