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資之後 網媒如何走下去

編輯│余皓懿 記者│蘇悅呈 譚瑩瑩 攝影│余皓懿 蘇悅呈 譚瑩瑩 孫綺羚

新聞業近年來面臨嚴峻挑戰,紙媒前景不明,有公司裁員甚至停刊,網媒則乘勢群起而立。本港有網媒仿傚外國同行,以公眾籌款方式(眾籌)籌集資金,資深新聞工作者吳曉東今年八月以短短49天就籌得300萬成立《FactWire》,英文網媒《Hong Kong Free Press》亦於一個月內籌得60萬,但遙遙長路,網媒是否可以只靠籌款支持?

捲土重來 捐款數字未如理想

前《主場新聞》創辦人蔡東豪去年七月公開表示感到恐懼及壓力,即日結束營運網頁,部份人員於同年十二月創辦名為《立場新聞》 的「新主場」。從商業運作模式變成非牟利媒體,強調編採獨立,不受財團、權力機構或黨派左右。前《主場》總編輯、現《立場》發起人之一鍾沛權接受本刊訪問時稱,《主場》過往以純商業模式運作,不接受公衆捐款,在結束前已接近收支平衡, 惟因一些「特殊理由」,才決定結束《主場》。

鍾沛權坦言《立場》面臨財務上壓力,不排除縮減規模應付未來的難關。(蘇悅呈攝)
鍾沛權坦言《立場》面臨財務上壓力,不排除縮減規模應付未來的難關。(蘇悅呈攝)

《立場》復活,要改變運作模式,避免將資金來源押在同一人身上,才能防止重蹈覆轍。《立場》成立之初主要靠幾位有心人捐助,現在每月開支數十萬元,十六位員工的薪酬佔約七成,其餘支出就是在觀塘工廈分租辦公室的租金,以及IT開發及保養費用。

鍾沛權坦承,捐款人難以永無止境地注入資金,剩餘的資金只夠用到2016上半年,他承認未來有財務上的困難,有機會要縮小規模。雖《主場》過往在社會議題上發聲,創造了獨特博客文化,累積一定讀者群,在結束前僅靠廣告收入,就已接近收支平衡,但退場後捲土重來,《立場》需要重新建立讀者群,也因鮮明的取態令廣告商卻步,現在廣告收入微薄,佔總收入不足五分之一。《立場》早知不能單靠廣告商,或少數捐款運作,所以早已有向公衆籌款的想法,惟效果並不理想。

《立場》於今年七月推出眾籌計劃「My Stand」,鼓勵讀者以月捐或一次性贊助方式捐款。捐款程序繁複,主要靠Paypal過數,或要填妥銀行自動轉帳授權書,再寄到《立場》辦公室等待確認。即使網上一直宣傳,成效也未如理想。鍾沛權說:「『My Stand』所籌得的款項微不足道,談不上能支持營運。」

無論廣告和捐款的成績,鍾沛權指均需改善,過往《立場》打算參考外國例子,如舉辦講座,或以單一專題為籌款目標,不過限於資源和專才,有很多計劃只能空想。現時《立場》面對矛盾的局面:「你要首先請一些專才舉辦籌款活動,才可以有更多資金,但我們卻一直沒有起步的錢。」眾籌在香港效果不理想,鍾沛權猜測,雖然不少人認為香港的媒體生態發展到了嚴峻的地步,但對大部份市民來說,仍未有付錢去買新聞的逼切性。

中文網媒尚可奮力求存,但本港英文網媒面對的難題就更大,英文網媒讀者本來就不夠中文網媒多,得到的關注較少。《Hong Kong Free Press》(HKFP)創辦人Tom Grundy今年六月在眾籌平台FringeBacker集資,短短兩日時間便籌到目標港幣15萬元,約一個月後更籌到近港幣60萬元,遠超目標近四倍,創辦了香港首個英文網媒。不過,Tom也估計60萬只夠用到2015年底,他堅持透過眾籌開源,避免依賴廣告收入,以保編採自主。為了吸引不同的讀者捐款,除了在網上眾籌平台募捐外,《HKFP》也接受以比特幣(Bitcoin)捐款。

繼續閱讀 請轉下頁

同酬不同工 人人身兼多職

民眾主導 新聞新世代

外界肯定 屢獲殊榮

放眼世界 出路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