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硤尾大火

包寧平房 安頓災民

大火後聖公會何明華會督(Bishop Ronald Owen Hall)與工務局總工程師鄔勵德(Alec Michael John Wright)一同到災區視察。提到當日的慘況,鄔勵德直言:「我的天!」他回憶起當時何明華會督說:「政府須負責安置災民。」

大火之前香港房屋協會早已成立,但當時港英政府直接插手處理本地房屋問題卻是史無前例,「政府一直無意參與香港的房屋事務,一直只留待私人市場自由發展,甚至可以用『自由放任』(laissez faire)形容政府態度。」鄔勵德說。

為了盡快安置居民,港英政府聘請當時承包了不少政府建築工程的福利公司興建平房安置災民。福利公司由以故的何耀光先生創辦,其長子是前全國政協、中華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何世柱。據何世柱口述,當時父親一口答應並立刻開展工程。由於平房只有兩層,不用打樁,只需用磚和石屎建簡單地腳,然後在石屎上砌磚,再鋪上馬屎泥,最後用瓦通蓋頂便可。平房以當時工務局局長包寧(Theodore Louis Bowring)名字起名。

當時福利公司以平均十三天一座的速度,一九五四年七月一日全部完工,建成二百餘座兩層高的包寧平房,提供8,000個單位給災民居住。

何世柱提到,興建平房時,由於天花是石屎板,中間有小空隙,「當時我父親認為如果上面有水流下來,或者有小朋友在上面小便,就會透過小空隙滴到下面,所以他自己出錢,找英泥填補了那些空隙,把它們封了,這部分完全沒向政府要錢。他不在意賺錢,在意是否貨真價實。」

112history_9
何世柱大火後跟隨父親到場視察,與東華三院人員派發棉被給災民。

112history_8

後記

災後一年,政府興建的第一個徙置區在石硤尾落成,由徙置事務處管理。一九五四年四月一次立法局會議紀錄:「石硤尾大火讓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同時日後要投放更多資源解決木屋問題。」
鄔勵德表示,石硤尾大火是香港政府對公營房屋態度轉變的轉捩點,逼使政府面對木屋區災民住所的問題。即使港府在大火前沒有公營房屋政策,也要開始覓地興建永久性的建築物來安置災民。他說:「香港一直奉行自由市場,但在火災發生時,政府插手房屋事務,是應該的。」